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12/22
   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  12/11
   热爱发明创造 西安8...  12/01
   截至10月底国内有效...  11/30
   广州港获得发明专利...  11/27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9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点燃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市预选赛亮点纷呈2022/12/04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3日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武汉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部署安排,市人社局以加强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积极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骨干人才,着力为博士后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推动武汉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日前,为更好地为在汉博士后科研人员和团队打造展示舞台、对接转化平台、搭建揭榜擂台,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潜能,我市组织举办了以“博聚楚天 共创荆彩”为主题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预选赛。

时代之需

为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武汉市共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9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1家,分布在武汉地区重点企事业单位,覆盖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基本涵盖了推进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部重点产业领域。经过路演答辩角逐,选拔出38个项目进入省级复赛,最终有10个项目入围决赛。

“湖泊污染治理外国人能搞成,中国人也能干成,而且能做得更好!”发出如此豪言壮语的,是来自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张事博士后。张事介绍,近年来,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的参赛项目聚焦浅水湖泊水环境污染诊断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围绕污染源溯源、原位治理、生态修复,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在长江流域相关场景落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望在全国进一步进行模式复制并扩大应用范围。”

格林美绿色产业(武汉)创新研究院院长宋华伟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始终致力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他带领的参赛团队正在进行退役动力电池高值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围绕退役动力电池拆解、检测、回收三大难点,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智能装备解决方案。相关专业人士评价称,此项目在相关企业试点应用验证,有望为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整个产业链赋能升级。

宋华伟介绍:“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对退役动力电池的智能拆解、梯次利用以及资源化再生利用,能够让锂电池价值得到充分发挥。2030年国内市场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利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

宋华伟在站期间科研成果丰硕,主导完成4项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共计发表国际学术期刊14篇,授权专利12篇。宋华伟说:“对企业而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新研究带动效应越来越强,不仅为博士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让企业发展有了更大的推动力。”

从“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大支柱产业集群到电磁能、量子科技等5大未来产业方向,博士后团队在我市重点项目重大创新突破中贡献力量。

转化之桥

新产业成科研攻关新方向

本次预选赛共43个博士后参赛项目,应用前景广阔,分布在“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均为我市“965”重点产业集群。找准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武汉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在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的保驾护航下,努力迎着新浪潮乘风破浪、茁壮成长。

截至2021年底,我市在站博士后人才约3500人,5年累计培养博士后人才3800名,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为武汉集聚了“最强大脑”,近6成出站后留汉创新创业,绝大多数成为相关领域、单位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们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结合产业发展,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的同时,也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一批博士后携“硬科技”成果走向创业,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2018年,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李鹏出站后,以工艺模型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公司重点项目——《高炉多维度可视化智能感知及操作指导系统》研发,“可对空间密闭、内部容积达2500立方米的高炉可视化,对炼铁的整体状态进行监控。”

“2020年,中冶南方就因此科研项目获得50亿元工程订单。”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这只是李鹏在站期间的科研贡献之一。“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研发力量的重要支撑,人才的引进和政府的帮助能让企业进一步‘借’智登高。”该负责人表示。

武汉真福创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业富为代表带领的董艳山等博士后研发团队于2022年创立的。

董艳山博士后表示,“我们作为一家高成长型的高科技公司,从研发投入、科研人才队伍,包括销售收入来说,几项数据都是呈倍增的趋势,高成长型的发展态势十分明显。”

据介绍,创业项目针对目前心血管疾病防控用药不足,研发降血脂、降血压等功能食品和包括注射用枯草杆菌纤溶酶,以及枯草杆菌发酵短肽肠溶胶囊等心血管疾病突破性治疗新药。其中用于心血管疾病保健领域的功能食品已上市销售,累计销售额突破3亿元;新药属于国家心血管疾病突破性治疗产品,目前正待投产。

加速科研成果从“上书架”到“上货架”,尤其这两年,围绕未来产业方向,武汉的博士后工作站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元宇宙等产业领域,开题数量明显增加,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速器”。

留人留心

营造好生态共绘新蓝图

长江日报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为支持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武汉扎实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博士后政策,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吸引人才、留人留心。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出台《武汉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发放建站资助、项目启动经费、博士后津贴、安家补助等,武汉市目前累计投入博士后资金4000余万元。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成为吸引博士后工作站人才进站的一大“筹码”。

据介绍,在市、区各类人才项目评选中,在站博士后将会优先考虑,在职称评审方面,建立博士后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博士后出站后,可申报认定高级职称,在站期间的经历和业绩可以作为晋职晋级评聘依据。此外,在高层次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方面,都享有专门的政策支持。

“之所以选择留校攻读博士后,一方面是对学校和武汉有感情,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武汉市对博士后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博士后唐露目前已进站两年多,凭借突出的科研实力,已先后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岗位等多个重要项目支持。

记者了解到,对进入决赛和总决赛的项目,市人社局将邀请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金牌指导老师和播音主持专家,围绕参赛PPT制作要点、获奖项目特质、路演风格演练、形象包装等内容进行专项辅导,全方位提升参赛项目竞争力。

“博士后是青年人才群体中最具创新能力、创业潜力和发展动力的力量,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不断厚植博士后成长沃土,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博士后力量。(长江日报记者章鸽 通讯员陈欢 卢威)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