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开普勒 (二) |
发布于:2012/08/27 |
二、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少年时期,开普勒曾在阿德尔格的毛尔布龙的修道院附校预备学习,并 取得了优异成绩。1589年9月17日,开普勒未满18周岁时,获得符腾堡公 爵弗里德皇帝奖学金,并作为奖学金生进入了德国著名的图宾根神学院。神 学院的生活非常清苦,加之开普勒家的生活比较清贫,因此,他只能靠微薄 的奖学金维持在图宾根神学院的读书生活。 开普勒首先在“文艺院”里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他学习了奠定其 一生学术基础的各种文化知识。他学了数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学会了古 希腊语和拉丁语,也学习了修辞和诗词艺术。但对开普勒最具吸引力的则是 哲学,他把哲学作为一门总的学问如饥似渴地学着。他在此期间所学到的哲 学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活动。 在图宾根神学院,对开普勒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米夏埃尔·马斯特林。当 时在神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由于与圣经的 解释相冲突而遭严禁,信仰和传播哥白尼日心说的人都被视为异端,遭到监 禁或迫害,因此通往科学的路由于宗教的关系也布满了荆棘。当时,在讲台 上,几乎没有人敢公开讲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从来没有读过哥白尼本人的著作,也没有读过他的学生赖蒂柯斯的《第一解说》,当然也无从知道 哥白尼的理论和学说。他对哥白尼了解的唯一途径是他的老师米夏埃尔·马 斯特林的讲演。马斯特林在讲到哥白尼时也是非常谨慎小心并留有余地的。 他只是把哥白尼体系作为一种数学假说来介绍,因为他本人还是完全拥护托 勒密的地心说的。 米夏埃尔·马斯特林在讲到哥白尼体系时,主要是告诫他的学生要把天 文学的,即纯数学的论点和物理论证结合起来。正是这一点,对开普勒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激发他敢于迈向新时代的天文学。首先推动开普勒形成他的 宇宙观的是一位意大利的柏拉图主义者尤利乌斯·凯撒·斯长里格的著作《附 加练习》。这是他为当时的意大利哲学家、数学家、医生希罗尼姆斯·卡尔 达努的15册《论深奥》而写的一篇文章。开普勒正是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 文艺复兴的自然哲学及其关于宇宙灵魂的观点,以及关于力及力把天地连结 在一起并决定整个宇宙的问题。 开普勒在图宾根时期也研究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他不仅 研究他们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理论,而且也研究他们对哲学的论述。开普勒 感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他的吸引力比柏拉图的理念论更要大些。柏拉图 的理念论主要是指后来数学形式的理念论。而这种数学柏拉图主义通过开普 勒逐步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数学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1591年8月10日,只有20岁的开普勒通过了图宾根神学院的硕士考试, 并且获得了第二名。他延长奖学金的申请也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而得到批 准。图宾根神学院规定,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学习神学。这样,开普勒便 比较轻松地跨进了图宾根神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对于神学的学 习。 开普勒生活的时代,是世界历史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开始于14世纪的 文艺复兴,以及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要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 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务的人文主义思 潮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三大潮流汇聚到一起,取代了中世纪的思想意识。文艺 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使当时的一些思想家、科学家 对上帝、世界和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1517年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 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展开,一些不满罗马教皇统治和受贿行为的神学家在 宗教改革的旗帜下,率领一大批中下层人民向西欧封建统治的支柱——以罗 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发动了猛烈冲击,这是一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和经济 革命。他们在宗教方面提出: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 有地产;指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 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由于对教义的理解和解释不同,以路 德为首的一派宗教改革家,建立了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得到市 民上层和德国诸侯的支持,属比较温和的一派。以法国人加尔文为首的另一 派在日内瓦取消了主教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并同日内 瓦城市政权结合成政教合一的体制。加尔文宣称教徒做官执政,蓄有私产, 经商赢利,放债取息等,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适合 当时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属比较激进的一派。继而在英国和北欧各国, 世俗君主也摆脱了教皇的控制,把教会置于本国君主的控制之下,从此基督 教开始了大分裂,把基督世界分为两部分:一半占统治地位,一半占非统治 地位;一半是虔诚的教徒,一半是异端分子。制造出数个意见分歧的小教派,彼此毫无共同之处。宗教改革运动虽然废除了罗马教皇的专制统治,使人们 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但随着教义的不同解释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教派, 这些教派不仅使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自相残杀,也使新教 各教派之间互相敌视,进一步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也给德意志以及欧 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调和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路德的朋友、德国新教神学家梅兰喜顿 于1530年起草了《奥格斯堡信条》,对天主教徒采取了一种和解的态度。他 在1540年起草的《不同的信条》中也强调了路德派和加尔文派的共同之处, 并提出了一种调和两派观点的圣餐信条。加尔文也在日内瓦雷根斯堡和宗教 谈判中签署了这份奥格斯堡信条。在这个信条的基础上,1555年在奥格斯堡 帝国会议上,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皇帝查理五世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规 定:结束天主教诸侯和新教诸侯间的战争;各邦诸侯可自由决定其本人及其 臣民信仰天主教或路德派新教;1552年前被新教没收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 发还等等。这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和约。 开普勒就是这样在社会发生大变革、基督教会大分裂的时候开始他的神 学院生活的。开普勒是一个新教教徒,但基督教本身的分裂却使他深受折磨。 在德意志,路德教还成为国教。尽管路德派的梅兰喜顿和路德已经为调和两 派的观点而努力,但图宾根的神学家们却在排斥加尔文教。开普勒在教派纷 战的时候形成了他一生都遵循的基本态度:和平、妥协、统一,而且这一态 度始终贯穿于他一生的思想和著作中,在这一态度的基础上,他不认为加尔 文有罪,并且认为天主教会和路德派对加尔文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他的这一 态度给他以后的研究和生活带来多次厄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