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国内国外接连出现新的阻力,华夏统一和发展的步伐依然坚定无比地向前迈进,北方用兵的好处之一,便是让华夏军逐步整合成为真正的国防军,而有这支强大的武装掌握在手中,华夏的统一和发展才能有保障。 东南沿海的省份,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作为兴办近代工业,开放商贸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东南地区的铁路初步形成网络,地区经济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
南方的经济发展以政府引导,民营经济为主,民间经济发展非常充分,北方没有那个基础,不过几条大铁路的贯通,以及北方天然具有的资源优势,北方的工矿业也迅速崛起,成为北方近代工商业的火种,迅速燎原。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华夏的百姓向来不缺少勤奋和智慧,新政就像一把铁锤,将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敲得粉碎,潜藏在他们身上的能量顿时爆发出来,从小商小贩到遍地开花的小作坊、小矿藏,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
各种各样的手工品,或者简单机器制造出来的产品,就像曾经出现在华夏的山寨货一样,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很多曾经让叶枫很熟悉的词汇,如温州货、广东货等等,也再度登上历史的舞台。
近代工业的门槛并不高,即便是传统的大型工业冶炼化工,如今也多以小作坊、土法的格局进行,虽然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却促成了华夏国力的迅速提升,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不过在华夏这样一个特别重视天人合一和传统地国度,这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势必会受到质疑。议政和选举制度又会将这种压力传导给行政系统。
在叶枫的组织下,复兴党发动舆论,对这种质疑进行引导,开始制订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对无序的工业环境进行整顿。
这种整顿多数是由地方政府自主进行的,经济发展地要求与传统必然发生的碰撞。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制衡,传统道德成为对商人的要求,也成为法律需要规范的内容。
在剧烈的变化中,各种冲突在所难免,但在逐步严格规范的体制下面,无论是地方保护也好,族群冲突也好,既得利益者和逐利者的冲突也好,总归能找到发泄的通道。而渐渐规范。
与很多地方上混乱却充满活力的作坊经济相比,在诺贝尔华夏基金、华夏复兴基金以及政府地引导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先进设备和人才,能够生产世界上最新的工业品的大企业。
这些大企业从化工、冶金到机械、通讯、电器,有着完整地工业体系,虽然从个体来说还显得比较单薄,但是在他们的周围还有大批中小工厂、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华夏现有的工业格局。
叶枫相信,在这些大企业的带动下,那些小作坊也会慢慢发展成为工厂,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只要给他们空间。不管是赚钱还是技术,他们都不会落在后面。
这些年华夏一直在大力推行新学,不断送留学生去英美、法国、瑞典留学。国内也形成了华夏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以及农学院、工学院、电力学院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进入新学就读,成为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
华夏向来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特别是新兴的工厂主和商人对兴办教育的热情都很高,几所地方大学如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大学基本都是接受捐助建立起来地。
不仅高等院校如此,华夏对学龄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堂学习。或高等预科深造。
以华夏中央政府和各省地方财政的实力,全面推开六年义务教育还没有那个资源。不过地方上捐赠办学的热情非常高,除了传统使然,在现行地选举制度中,接受过新学义务教育、达到十八岁的青年都将有选举的权利,所以地方士绅和商人才会更加高涨。
议政、选举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科举,但是通过考试选拔吏员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政府官吏大体会通过三个渠道产生,一是各级主政官员由选举产生;二是由主政官员提名下属机关的官员,议政机构通过;而吏员选拔则需要经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
虽然还存在着很多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但是华夏政权正在逐步步入稳定、成熟,真正意义上地华夏第一届国士大会就是在这样地情况下于北京正式召开。
在这次国士大会上,通过了正式的华夏宪法,重新确认了华夏现在地政权结构,明确主席为国家最高元首,皇帝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神秘存在将彻底消失。
主席与六名宰相组成的内阁成为国家重大事件的常设决策机构,也就是说,平时有重要事项,不需要经过国士院投票表决的,一般在内阁讨论决策,再交给尚书台执行。
尚书台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内阁的各项决策,管理日常事务,尚书台社尚书令一名,相当于原本的宰相,下属各部设尚书、侍郎。
大理院、按察院作为司法机关相对独立于尚书台和内阁,甚至国士院,都察院监察百官,接受国士院和主席的直接领导。
另设都督府,掌管军队调动和指挥,与属于尚书台的国防部分别掌握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的一部分,国家主席兼任大都督,并设五名都督共同就都督府的事项商讨决策。
都督府已经真正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力量,如今除了几个军在西北征战,国防军也忙着扑灭国内的土匪,以及镇压各种叛乱,震慑地方上的暴动。
地方上因为经济纷争以及别有异心的叛乱也发生了很多起,但是国内的经济发展,让华夏政府得到了民间的,这种叛乱在强大的国防军面前,在剿抚并用下,很快平息。
中国的老百姓某种程度来说,是最能隐忍的,只要能吃饱饭,能够活下去,就不会去反抗,华夏的政策从长远来说,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强大,也必然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地方执行情况的不同,以及为了长远必然会被牺牲的短期利益,都会给老百姓带来一些困扰,但是大多数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在默默承受,只有极少数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才会酿成短期的动乱。
“我们这个国家从来都是强大,因为我们有着世界上最朴实、最顽强的人民,”叶枫搂着韩雯,站在烽火台上,看着群山中绵延向远方的长城,悠悠说道。
“我虽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能不能让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国,让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或者以后也会有分裂、军阀混战,不过,我看到我们的人民正在打破身上的枷锁,因而,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不管将来会面临着什么,伟大的华夏民族,必然会崛起在世界东方!”
(全书完!)
《大发明》只能写到这里了,算一算也有一百多万字了,有读者说继续写周边,笔者以为从中国卷开始,这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再这样写下去,不作改变的话,大家看着没意思,草根我写着也没意思,也是对看书的您的不负责。
所以草根我还是开了新书,《大明天工》,书号1203374,同样技术流种田派的历史架空小说,背景是万历末年天启年间。草根的想法是写一个穿越者傍上木匠皇帝朱由校,并借势发展科技的种田派小说,应该会比较有趣。
《大发明》结束以后,笔者唯一能满意的或许只有当初的那个创意,功力的欠缺、准备不足、以及惨淡的成绩,都让这本笔者始终以为创意一流的小说,成为一本扑街货。
新书《大明天工》的创意和《大发明》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是换成了明朝的背景。十七世纪,是牛顿、笛卡尔的时代,可以说是西方科学真正奠基、发蒙、发展的开始;而在同一时间,中国也出了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李时珍等一批牛人,虽然说他们的成就比不上牛顿那么显眼,但牛顿出身于1641年,他提出力学三大定律也是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了。
正是在1644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再一次被游牧民族所打断,从此后一大批书籍被禁,一大批学者被迫害,指出人是用大脑思考的医生被杀,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谈不上科学的发展。
假如,只是假如,假如没有甲申,那么站在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李时珍的肩膀上,中国能不能发展出自己的近代科学呢?还会不会有以后的百年耻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