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能新观点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创新技能新观点 发布于:2003/12/03
    [2002/05/12 概念阶段启动
  2002/06/19 创新技能概念阶段框架完成
  2002/06/24 创新技能写作开始
  2002/06/27 创新技能写作完成
  如果您有兴趣,请来信:yuanzhen@public.szptt.net.cn 或电话联系:13602628031 朱心飚。]
  摘要
  本文从创新水平的三个层次:创新艺术、创新元逻辑、创新工程,介绍了关于创新的理念,提出了创新元逻辑的要素法、元逻辑、进化论的三个核心要素,并针对企业的组织创新过程描述了创新工程的概念,提出了达成创新目标的工程方法。
  前言1
  创新水平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创新艺术、创新元逻辑,创新工程。在创新艺术层次,创新的取得必须依靠可遇不可求的直觉,或者抓住稍瞬即逝的灵感,锻炼创新意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工具,取得创新成果。创新元逻辑层次,关注创新的内容是如何产生的,按照要素法、元逻辑、进化法等方法进行推演,就能够产生一些创意。在创新工程层次,对于给定的一个创新目标,将按照一种定义好的模式按照创新工程的方法进行工作,就能够获得预定的创新成果。
  前言2
  认知分析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低层次部分,即对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一些低层次认识的实用经验的总结。认知分析界于哲学和科学之间,接受哲学的指导,为科学提供一些命题。尽量使用定量的分析,但是在不能量化的区域只能定性的描述。
  另一个角度来看,认知分析/思维分析是哲学和科学的接口。哲学回答那些根本性的抽象的问题,使用非定量的方法。而科学则是关注于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定量的、具体的阐述。思维分析则对人的认知,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思维的认知,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认知的法则,回答关于这些法则的问题,即这些法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法则,这些法则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这些法则。
  思维分析的重要部分是创新思维分析。
  目录
  0、引子
      ——创新探索:创新水平三层次
  1、创新艺术
  1.1 创新的艺术性
  1.1.1 创新过程的艺术性
  1.1.2 最好的科学家是艺术家
  1.2 创新艺术的特点
  1.2.1 别出心裁
  1.2.2 创新传奇过程是天才或大师的特征
  1.2.3 依靠可遇不可求的直觉,或者抓住稍瞬即逝的灵感
  2、要素法
  2.1 要素识别
  2.2 要素的形象和经验
  2.2.1 要素的形象
  2.2.2 要素的经验
  2.2.3 要素的内在形象与外在经验
  2.3 要素类别
  2.3.1 常规要素
  2.3.2 候补要素
  2.3.3 候补要素变迁
  3、元逻辑
  3.1 元逻辑和逻辑
  3.1.1 元逻辑和逻辑的关系
  3.1.2 元逻辑的内容
  3.1.3 几种典型的元逻辑
  3.2 融合的元逻辑
  3.2.1 感觉的元逻辑
  3.2.2 形象的元逻辑
  3.2.3 感情的元逻辑
  3.2.4 融合的元逻辑
  4、进化法
  4.1 创意演进
  4.1.1 初选环节
  4.1.2 成型环节
  4.1.3 验证环节
  4.2 迭代成长
  4.3 进化过程
  5、创新元逻辑
  5.1 创新模块以及思维工具
  5.1.1 创新模块及子模块
  5.1.2 创新模块与思维工具
  5.2 创新类别
  5.3 创新思维粒度
  5.3.1 思维元素
  5.3.2 事物和要素
  5.3.3 系统
  5.4 创新元逻辑特点与个人创新
  5.4.1 创新元逻辑的特点
  5.4.2 个人创新过程
  5.4.3 思维元素偏好
  5.4.4 组织创新
  6、创新工程
  6.1 创新工程的特点
  6.2 创新属性表
  6.3 创新模型
  7、创新能力
  7.1 测评要素
  7.1.1 测评要素表
  7.1.2 测评问卷
  7.2 创新能力培养
  7.3 思维工具
  正文
  0、引子
      ——创新探索:创新水平三层次
  我有一个坏习惯,喜欢花费大量时间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思考。我年轻时候对发明创造非常感兴趣,其中一个梦想是要做一个发明家。大学里有一段时间,发明与创造杂志对我影响很大,几乎每期都要认真看。自己也申请了几项专利,但是都因为其他原因而放弃了。但是,启动了自己对创新过程的思考。
  刚开始,自己对于创新感到非常神奇。书中有很多文章介绍科学大师或艺术天才的神奇创新故事,感觉创新艺术不可捉摸。
  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有许多事情却需要我们表现创造力。我们需要不会污染的环境,也不会使资源枯竭的能源。我们需要能吸引年轻人注意力,并能教导人们使自己进步的学校。我们需要对抗对人类具有威胁性之疾病治疗的方法和疫苗。我们需要能教导中小企业如何运用快速变化的技术,以及从中获利的人才。我们需要能够控制医疗成本的计划,并在每位劳工都能负担得起医疗费用的同时,又不会打击制定计划之专业人员的动机。一些公司也需要大力投入进行产品创新。更重要的是,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
  但是创新艺术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难以保证,难以控制。创新艺术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创新,如何提升创新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找到了创新的三个核心要素:要素法、元逻辑、进化法。它们分别是创新三个模块:理解模块、元意象模块、创意模块中使用的主要方法。这一套方法可以将创新水平,从不可捉摸的创新艺术牵引到一个明晰的创新生产道路上来。创新元逻辑也解答了创新艺术中存在的五个问题,为创新活动的继续发展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要提升创新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创新工程之路。在创新元逻辑的基础上,引入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得到创新模型,并将目标、计划、评估和监控方法等工具应用于创新过程,使创新活动进入规范化,程序化,向创新半自动化、IT辅助化继续努力。
  创新水平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创新艺术、创新元逻辑,创新工程。在创新艺术层次,创新是人生的崇高境界,锻炼创新意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工具,取得创新成果。创新元逻辑层次,关注创新的内容是如何产生的,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推演,就能够产生一些创意。在创新工程层次,对于给定的一个创新目标,将按照一种定义好的模式按照创新工程的方法进行工作,就能够获得预定的创新成果。
  第1章简单介绍创意艺术层次的特点,第2、3、4章分别介绍要素法、元逻辑、进化法,第5章介绍创新元逻辑层次,第6章介绍创新工程,第7章介绍创新能力。
  1、创新艺术
  一切与过去不同的手段或内容都叫创新。创新的对面是经验或者经验主义。经验的优势在于对常规事务和在同类环境下游仞有余。老马识途靠的就是经验。经验无疑是创新的基石,但守着经验不放便成了创新的障碍。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1911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创新划分为五种:生产新品种,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利用新原料,实施新的组织方式。有教授说得更直接,创新就是打破旧的游戏规则。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知识,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经过不同的组合,也会开出万紫千红的智慧之花。新的组合,就是创造。
  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无论是物质的成果,还是精神的成果,都是创新智慧的结晶。创新带来了火、弓箭、轮子、电脑、宇宙飞船的发明,也产生了山崖上的壁画、美好的维那斯雕像、微笑的蒙娜丽莎、气壮山河的第九交响曲。创新是每个人的天赋,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着发明创造的潜力。人们传统的创新观念是创新艺术。
  1.1.1 创新过程的艺术性
  但是,创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充满着艺术性。首先创新思维过程处处显示随机多变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创新思维的艺术性
  创新思维所要解决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创新思维活动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和创新的结论上,能提出新的创建,做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独立于别人的思维框架,又独立于自己以往的思维框架。它是一种开创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并伴随着想象、直觉、灵感等非规范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它能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创新思维的核心在于突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套用。创新思维有时可能毫无成效、甚至得出错误的结果,具有风险性。
  ·创新过程受到大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的影响。这种偶然因素是机遇,机遇可遇不可求,一晃而过,千载难逢。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就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大发现大发明,都是长期艰苦劳动的产物,是汗水的结晶。创新过程中也可能受到人类诘难的阻挠。
  ·产生创新的前提条件需要改变自己的传统。
  产生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乐于接受各种创意,具有实验精神,碰到困难和问题主动前进而不是后退。
  ·创意的脆弱性。
  创意很脆弱,如果不好好维护,就会被消极保守的思想给破坏怠尽。从创意萌芽,直到变成功效很大的使用方法,都得经过特殊处理。首先,不要让创意平白飞掉,要随时记录下来。创意可能随时翩然而至,也会立即转身而去。第二要定期复习自己的创意。不时可能发现新的含义,新的用途。第三,要继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创意。尽量设法将灵感明确具体地描述下来,发现其中的漏洞,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不要轻易放过偶然的现象。很多发现具有很大的传奇性,偶然的现象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
  创新过程在企业中,也是被认为是艺术性的活动。美国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如是说。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创新不是一个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可以很清楚界定的流程,它需要很多跨部门的努力,但又很难指定是某一个团队的事。此外,创新过程很多时候是无形的,很难去追踪、评估或发觉是哪里堵塞了。
  1.1.2 最好的科学家是艺术家
  实际上,科学家的创新活动和艺术家的创新活动有着相似之处。因为他们的洞见开始于同样的感觉和直觉王国,并且以相同的创造性过程进入有意识的状态。看到人们思考和生产的东西不同,然后描述他们的不同,这很容易。很明显,诗歌不是数学公式,而小说不是基因实验,作曲家所使用的语言明显有别于视觉艺术所使用的语言,化学家所结合的元素远远不同于所结合的元素。但是在创造层面上,科学家、艺术家、数学家、作曲家、作家和雕塑家使用一套共同的思维工具,包括情感的感觉、视觉的形象、肢体的感触、可以再现的类型、以及类比。所有这些创新者都把这些主观的思考所产生的想法翻译给公众使用的语言。以表达他们的洞见。
  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前语言、前数学的因素。这种非逻辑表现在思维的心理实体、思维元素上,也表现在创新结果的生成过程中。
  创新思维首先是感觉,要理解的愿望必须同感觉和感情混合起来,必须同智力混同起来,才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洞见。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直觉,并不是理性思维的绊脚石,相反它是理性思维的根源和基础。身体同大脑、感情同智力是不可分的。不只是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感觉找到合乎逻辑(艺术家的答案有时是不合常规逻辑的)的答案,所有领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都是产生于直觉和感情。
  开始的时候,那种创新的冲动、视觉和感觉是无法言表的。一旦科学家、诗人、作家感觉到了灵感或令人不安的形象或感觉,那么就遇到同样的问题:怎样把这种内在的感觉翻译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的外部语言。
  以上的创新的过程提出以下五个问题:
  ·突然明白或者突然出现的洞见从那里来?
  ·如何知道无法说出、无法描述的创新思维?
  ·直觉在创新思维起什么作用?
  ·创新思维过程中感觉是如何转化为逻辑和数字的?
  ·我们能不能理解创新思维?如果能够理解,能不能练习、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
  这五个问题就是创新的艺术性所在。
  1.2 创新艺术的特点
  传统的创新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2.1 别出心裁
  创新艺术,贵在新意,贵在别出心裁,不落旧窠。别出心裁,就要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别出心裁,需要我们另辟蹊径,经常地离开人群拥挤的常规道路,到偏僻的小路上探寻一番。别出心裁,需要我们大胆想象,敢于异想天开。不只有诗人,而是进行创新的人,都需要异想天开。
  1.2.2 创新传奇过程是天才或大师的特征
  直觉有时不可理喻。在创造性想象的厨房里满是出乎意料的做法。伟大的想法出现时非常奇异,并且被混以最为古怪的配料。放到锅里的东西和炒出的菜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有时思想的大厨师甚至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知道她炒出的会味道鲜美。她只是有一种直觉,知道这些配料做在一起会味道鲜美。科学天才或者是艺术大师,创新的传奇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被人们大书特书。外人对他们的印象就是这些传奇的故事。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创新传奇过程是天才或大师的特征。
  1.2.3 依靠可遇不可求的直觉,或者抓住稍瞬即逝的灵感
  研究创新的案例发现,对很多创新者来说,只有抓住可遇不可求的直觉,或者稍瞬即逝的灵感才能导致洞见。创新的努力,并不是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意图或者安排,而是直接来自于心灵。数学家们说,我们用逻辑证明,但是却用直觉发现。
  因此,创新艺术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难以保证,难以控制。
  2、要素法
  要素法就是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解,识别并找出事物的全部要素,不仅找出事物的常规要素,也识别出事物的候补要素。然后,以要素为单位对事物进行更进一步的分解和融合理解。
  这里的理解包括三部分:(1)通过观察和经历,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形成经验。这是经验部分,它是理解的第一层次。(2)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对事物的知性和理性认识,进行静态分析得到知识,进行动态分析和实践得到技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这是概念部分,它是理解的第二层次。(3)积累经验和知识到一定程度,将经验和知识,现实和幻想,实物和形象结合起来,建立对事物的感觉,感情、感觉、智力进行融合,得到深入理解。这是感觉部分,它是理解的第三层次。在感觉部分,可以通过感觉来结实我们的感觉,也可以用经验来引导我们的想象。
  以要素为单位,针对每个要素,依次对事物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在理解的经验部分,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体验和识别该要素的存在表象和变化过程。在理解的概念部分,能够分析该要素对事物以及其他部分的作用和影响。在理解的感觉部分,能够分辨出对该要素的感觉、感情,感受到该要素变化的形象以及该要素发生变化时事物的形象。
  2.1 要素识别
  要素的识别发生在对事物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思考时。对事物进行概念静态分析,了解事物的含义,对事物进行结构分析和解剖。事物的逻辑结构就是众多的要素的有机联系,每个要素是决定事物内在特性的实质因素。事物的物理结构就是分析事物的组成部分,每个部分是实现一定功能的模块。事物的系统结构就是事物的要素或模块进行相互作用和制衡维持事物存在的机制。
  要素可以是可见的实物,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是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对该要素的形象,也可以通过想象来加深该要素的认识。
  如对于一场足球比赛,它有6个要素:比赛规则,比赛双方足球队以及队员,裁判,场地,足球,观众。
  2.2 要素的形象和经验
  2.2.1 要素的内在形象
  在理解的概念和感觉部分,分析该要素对事物以及其他部分的作用和影响,对该要素的认识得到加深,就在头脑中形成对该要素的形象。
  对于可见的物体,其要素也会可见。该要素的表象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如果要素是逻辑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形态,可以在头脑中通过想象来形成对该要素的形象,来加深该要素的认识。
  2.2.2 要素的外在经验
  在理解的经验和感觉部分,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体验和识别该要素的存在表象和变化过程。体验该要素的变化,以及该要素变化时整体事物的变化。这种体验会引起感觉的变化,也可能引起自身感情的变化。
  2.2.3 要素的内在形象与外在经验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困扰是幻想或形象没有能和现实联系起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是未被理解,但已经被认识到的现象,感觉到现实却不能进行想象,也无法进行变化,有了基本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表述。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学习到的知识是如此脆弱。懂得很多理论,却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利用想象力,通过理解的感觉部分,将内在形象与外在经验联系起来,将第一手知识和符号知识融为一体。幻想和想像可以让我们知道世界可以是什么样子,经验将这些可能进行限制,给出一些可能的范围。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理解和感觉,在观察事物的变化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也会或清晰或朦胧地产生出来。
  如果我们在识别该事物的要素后,进一步将我们的注意力进行聚焦,在观察、分析和感觉时,重点放在我们关注的要素、要素的变化中。就可以在事物的形象和对事物的经验中,感觉到该要素,得到该要素的存在或变化在事物的想象和事物的经验上的投影了解该要素对其他部分的作用和影响。这个过程也同样利用想象力,通过理解的感觉部分。
  2.3 要素类别
  事物的要素分成两类。在常规思维中,从决定事物性质的角度,分为常规要素和候补要素。从人们已有经验认识的角度,分为经验要素和潜伏要素。从关注的领域角度,分为通用要素和专用要素。这些分法其实质都是一样。
  2.3.1 常规要素
  常规要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在常规思维中,这些要素已经在事物中得到体现,表现出特定的性质和量的规定性。
  2.3.2 候补要素
  候补要素也决定着事物的隐藏性质,但是在在常规思维中该事物的这种性质并没有表现出来,或没有被人们认识。
  2.3.3 候补要素变迁
  当人们认识到事物的隐藏性质时,候补要素就会变迁为常规要素。人们就发现了事物的新要素。
  3、元逻辑
  元逻辑是在根据要素法理解事物的要素的基础上,运用要素分组、要素变异、要素组合的方式,获得事物的要素变化,实现新内容的产生,产生创新的元意象。
  心灵有其原因,但理性/逻辑却无法知道。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前逻辑阶段,因此称为元逻辑。
  3.1 元逻辑和逻辑
  3.1.1 元逻辑和逻辑的关系
  ·元逻辑产生新奇的想法和概念,但不能保证他们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元逻辑是非语言非数学非符号的。不属于交流的正式语言。
  而形式逻辑是为了证明先验的命题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告诉我们在那样的道路上肯定可以到达预定的终点而不会遇到阻碍,并不能到素我们哪一条路能够走到我们希望的结果。
  ·元逻辑属于感性范畴,它关注感性的变化规律或理性内容的非逻辑变化规律;
  逻辑是描述理性的变化规律。
  ·用元逻辑发现,用逻辑证明。用一条道路来作比喻,元逻辑是指出那条道路可以从起点到终点。特别是基于同情理解的直觉可以引导看到终点。而形式逻辑则告诉我们这条道路没有阻碍可以到达。
  3.1.2 元逻辑的内容
  出于理解元逻辑的目的,用简单而不准确的符号表示元逻辑,就是:种子-分组-变异-组合。这里种子是经过理解的要素。分组就是对要素进行赋予新的内容,方法是辨认别的事物的相似要素,来作为该要素的内容。变异就是对该要素的性质或量进行变化,获得该要素新的性质或量。组合就是将别的事物的要素与该要素进行组合,获得该要素的内容。
  除此之外,候补要素变迁为常规要素,发现新的要素。这是分组的一个特殊情况。
  在要素法的基础上,要素的变化,就可以感觉到新的事物,得到新的事物的形象,这就是创新的元意象,它是创意的雏形。
  当新的事物的形象已经明晰,可以随意复制的时候,才能认为元意念最终形成。
  元意念很容易消失,界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容易被意识所抹杀,可能会稍瞬即逝,需要立即进行记录。可以选择使用绘画、素描、关系结构图、概念文字、数学公式等合适的方式进行记录。
  3.1.3 几种典型的元逻辑
  直觉:种子-分组。根据以前的经验和感觉直接看到结果;将事物归并为一类或判定不是该类而是为另一类。
  令人不安的感觉/形象/想象:种子-变异,对某一要素进行变异,并对变异的结果给出结论。
  灵感:种子-组合。与另一事物的某一要素进行组合,得到新的事物。
  联想:种子-变异-组合。对要素进行变异,与另一事物的某一要素进行组合,得到新的事物。
  3.2 融合的元逻辑
  感觉、形象和感情的元逻辑,解释创造的源泉,体现思想特征。
  3.2.1 感觉的元逻辑
  种子:以对事物的以前的感觉、经验或者现在的体验理解的要素
  分组:抽象,直觉。
  变异:灵感;令人不安的感觉;
  组合:灵感;多种感觉交加;身体思考;
  3.2.2 形象的元逻辑
  种子:以以前的形象记忆、当前的表象或想象,表象/经验中的形象或者想象理解的要素
  分组:同一抽象的两个形象;幻象
  变异:联想;令人不安的形象/想象
  组合:联想
  3.2.3 感情的元逻辑
  种子:以前的感情经历、当前的感情理解的要素
  分组:相同的情感、相异的情感;同情理解
  变异:情感转化;同情理解
  组合:相同情感的事物的融合;同情理解
  3.2.4 融合的元逻辑
  1、感觉的元逻辑:70%;(其中直觉占40%)
  形象的元逻辑:20%;
  感情的元逻辑:10%
  2、深入的认识,伴随着感觉、形象与感情。创新中伴随着3种成分。
  3、种子:以感觉、形象和感情三种成分进行理解的要素。
  4、分组:直觉;抽象;幻想;同情理解;类比
  5、变异:联想;灵感;令人不安的感觉/形象;情感变迁;类比;转换
  6、组合:联想;灵感;同情理解;整合;模型;模式形成
  4、进化法
  进化法就是在获得创新的元意象后,进行细节发育和选择,以及内容转化和成型,得到初步的创意,最后进行模型验证、优化、效果证实与确认等活动提升和验证创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进行多次的元逻辑和创意演进迭代才能得到一个实用的创意。同时得到多个可用的创意,在实践检验过程中这些创意互相竞争而又互相协助,最后融合为完善的创意。
  4.1 创意演进
  通过元逻辑生成元意象,经过稳定过程得到明晰的新事物的形象,进行记录下来。在获得创新的元意象后,创新演进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初选环节,成型环节,验证环节。
  4.1.1 初选环节
  初选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细节发育,第二个是意识选择。元逻辑初始产生时,意象比较朦胧,没有细节部分。在记录元意象之时或之后,继续让元逻辑充分发展,逐渐产生意象的细节,让元逻辑形象达到最大的明晰度。然后将元意象提交给意识,接受意识的检验的挑选。分为初选元意象和丢弃元意象。其中不符合意识的基本常识标准的,将被标记为丢弃元意象。将元意象进行整理,对元意象及其细节进行细致的描绘和记录,并标记时间和是否通过初选。丢弃元意象,也需要进行细致的描绘和记录,并标记丢弃的时间。因为丢弃元意象可能会在后来的检视中发现其中的可借鉴之处。
  4.1.2 成型环节
  对得到的初选元意象,利用逻辑进行分析和整理。首先判断是否需要根据创新目标进行内容的转化。就是说,元意象可能只是一个框架,没有具体的创新目标所涉及的领域知识,或者有偏差。这时就要将顺从创新目标领域,转化为到创新目标领域,或者直接将这部分内容加入进去。
  然后进行成型处理,给元意象取一个名称,阐述它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初步的方案或者内容,以及其中涉及的所有关键点。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初步的创意。
  4.1.3 验证环节
  该环节的目的是提升和验证创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设计该创意对应的模型,可以是以下五种模型中的其中一种:
  具象的或物理的模型。能够表现出一个真正物体的物理特征攻能型的模型。能够抓住一个物体或机械装置的基本运作进程的理论模型。能表现适用于一些过程的基本概念想象模型。表现我们无法观察到的东西的特征复合模型。对以上4种模型的组合。
  模型验证的目的是提升和验证创意的合理性。
  在模型的帮助下,对创意进行优化,提升创意的有效性。
  将创意进行试验,或者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观察。提升和检验创意的可行性。
  经过验证后,一个创意可以得到一个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评估。该评估指出了该创意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如果符合指定的创新目标标准,就得到一个可用的创意。其中被验证为不可用的创意,也需要进行细致的描绘和记录,并标记丢弃的时间和原因。因为这些创意可能会在后来的检视中发现其中的可借鉴之处。
  4.2 迭代成长
  一个创意演进的过程,一般只涉及一个要素的改变和一个元逻辑过程。但是一个实用的创意,可能涉及到多个要素的改变。所以需要进行多次的元逻辑和创意演进迭代才能得到一个实用的创意。
  对于可用的创意,可以在验证环节的评估基础上,分析其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发现需要的改进所涉及的要素。在对该创意进行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再经过元逻辑和创意演进过程,就可以得到改进的创意。进行多次的迭代过程,一个可用的创意,成长为一个实用的创意。
  4.3 进化过程
  自然,用最浪费、最自由的手,在动物界、植物界散布种子,而育成这种生命所必要的场所和营养,它却给得比较吝啬。自然界的生物进行着生存的竞争,适应环境和环境变化的生物生存了下来。
  自然进化不是去革除某种东西,而是设法让新的东西生长。新的东西生长着,最终取代了旧东西。在新的东西生长的过程中所牵涉到各种不同生命体或者力量的相互竞争资源和协作的作用。
  不应把人间机构视为机器,而应该视之为自然的化身。过去200年,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烙有“机器气质”,在这样的机器时代,公司本身成为了机器——挣钱的机器。对于人的思想和创新活动,这种理念应该得到深化。人的思想和创新活动,不应该只是带着功利的目标的枷锁,而需要浸润着自然的和风。在逻辑的领地外,感觉和元逻辑的草原茂密繁盛,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按照自然进化的思想,除了迭代成长方法,我们可以使用另外一种进化过程。同时得到多个可用的创意,然后在实践检验过程中这些创意互相竞争而又互相协助,最后融合为完善的创意。和迭代成长方法相比,这种进化过程可能速度相对缓慢,但是取得的效果以及获得的收益将更加稳定。
  5、创新元逻辑
  创新元逻辑层次,关注创新的内容是如何产生的,按照要素法、元逻辑、进化法等方法进行推演,就能够产生一些创意。创新元逻辑的有5个要素:要素法、元逻辑、进化法、逻辑、思维工具。
  5.1 创新模块以及思维工具
  创新模块主要有4个模块:理解模块、元意象模块、创意模块、表达模块。要素法主要在理解模块中使用。元逻辑主要在元意象模块中使用。进化法主要在创意模块中使用。表达模块主要使用逻辑方法。当然所有模块中都大量使用逻辑和思维工具。
  5.1.1 创新模块及子模块
  创新4个模块的每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子模块。
  · 理解模块
  理解模块包括:理解子模块,要素识别和理解子模块。理解子模块分为经验部分,概念部分,感觉部分。要素识别和理解子模块分为要素识别,要素经验部分,要素概念部分,要素感觉部分。
  · 元意象模块
  元意象模块包括:内容产生子模块,稳定和记录子模块。内容产生子模块分为3个并列的部分或其组合:种子-分组、种子-变异、种子-组合。稳定和记录子模块分为稳定部分,记录部分。
  · 创意模块
  创意模块包括:初选子模块,成型子模块,验证子模块。这在进化法中已经描述。
  · 表达模块
  表达模块包括:形式转换子模块,翻译子模块,表达子模块。在形式转换子模块中创意被转换为合适表达的形式。翻译子模块将创新的表达形式翻译为自然语言、符号和数学公式,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可能不需要进行翻译,而是直接进行表达。表达子模块将创意以可以交流的形式表达出来。
  5.1.2 创新模块与思维工具
  在每个创新模块以及其子模块中需要应用思维工具,以及逻辑(数学、判断),以下是具体的思维工具应用表。
  子模块 思维工具
  经验 观察 游戏
  概念 抽象 逻辑 识别模式
  感觉 形象思维 身体思考 同情理解 空间思维 整合
  分组 抽象 类比 识别模式 同情理解 形象思维
  变异 抽象 类比 形象思维 识别模式 同情理解
  组合 形象思维 形成模式 识别模式 空间思维 想象
  稳定 形象思维
  记录 形象思维 想象
  初选 形象思维 整合 游戏 判断
  成型 模型 形成模式 转换 类比
  验证 模型 整合 逻辑 转换
  转换 转换 逻辑 数学
  翻译 语言 逻辑 数学
  表达 语言 逻辑 数学
  5.2 创新类别
  创新有4类:发明;创作;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类。
  创新类别 要点
  创新A-发明类: 突破限制,发现新的要素,新表象、新概念
  创新B-创作类: 突破限制,要素变化组合--》新形象-思想
  创新C-设计类: 要素变化组合--》新结构-目标功能
  创新D-问题解决方案类:发现新要素(问题点),设计(解决方案等)
  创新类别 特点 主要方法 约束
  创新A-发明类: 解构 要素法+元逻辑 无约束
  创新B-创作类: 建构 元逻辑+进化法 无约束
  创新C-设计类: 建构 元逻辑+进化法 约束条件下
  创新D-问题解决方案类: 解构→建构 要素法+元逻辑 情景条件下
  5.3 创新思维粒度
  创新思维分为三个粒度:思维元素,事物和要素,系统。
  5.3.1 思维元素
  思维元素是思维的最小心理实体单位。如感觉、感情、符号、形象、概念、力量-肌肉、运动感觉等都是思维元素。
  思维元素的特点:(1)思维元素是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任意重现、复制、组合的心理实体。(2)有比较清晰的表象。(3)感觉和感性是思维元素的根源和基础。
  思维元素分为4类:感性元素、理性元素、思维规则、综合元素。
  感性元素包含有3类:
  ·单个感性元素:感觉、感情、形象、身体感觉,身体运动(如身体颤抖),肌肉运动、肌肉力量、想象等。
  ·复合感性元素:单个感性要素的组合。如视觉和情感的反应(雕塑),心情和感觉的混合(画画)、音乐、舞蹈、诗歌、电影。
  ·元意象。元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感性要素。它来源于其他的感性要素,是想象世界中的一种形象,也是一种感觉印象。但是已经超越来自身体的感觉,加入了来自大脑智慧的新的意义,成为全新的感性内容。元意象是一个初级想象实体,是元逻辑的结果。在元意象的基础上,经过想象以及逻辑的完善和处理,发育为一个创意。
  元意象是一个观念或概念的核心、主要框架、主要特征,相当与一幅画的素描。
  理性元素有2类:
  ·单个理性元素:符号、词语词汇、数学、数字、公式方程、理论、图表等。
  ·符合理性元素:语言描述、数学描述。
  思维规则:逻辑、语言学。
  综合元素:思想、概念
  5.3.2 事物和要素
  创新思维的主体是事物和要素。思考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以及要素的存在和变化对事物的影响。元逻辑的过程涉及对其他事物和其要素的理解。事物和要素的思考是以思维元素的思考为基础来构建的。
  5.3.3 系统
  创新思维关于系统的部分在对创新的评估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5.4 创新元逻辑特点与个人创新
  5.4.1 创新元逻辑特点
  ·创新元逻辑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可以达成创新目标的途径。这个创新的途径是由创新的过程、创新模块、创新的要素所规定的结构化的方法,每个阶段有明确的里程碑和衡量指标,沿着该途径可以产生满足目标的创意。这个方法减少了创新艺术过程的不可捉摸性。
  ·创新元逻辑的核心是元逻辑。元逻辑是以感性思维和思维元素为基础的,但是整个创新过程离不开逻辑的帮助。创新的内容是感性为主,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创新的形式总体是感性的。
  ·创新元逻辑解答了创新艺术中的5个问题。
  创新思维来源于事物的逻辑结构-要素。
  当经过元逻辑的过程产生出元意象时,就知道创新已经产生。
  直觉是元逻辑中其中一种,是最常见的一种。
  创新思维过程中感觉经过进化论和转换翻译表达转化为逻辑和数字。
  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创新元逻辑进行培养,特别是要素法、元逻辑是可以培养的。
  5.4.2 个人创新过程
  一个完整的个人创新过程包括5个阶段:资料收集;目标;聚焦关注;酝酿;突破。个人创新过程一般持续较长时间。
  ·资料收集阶段
  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然后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目标阶段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决定要进行解决。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
  ·聚焦关注阶段
  利用要素法对事物进行理解,识别事物的要素,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酝酿阶段
  这种思考状态保持一段时间;同时让信息和资料在大脑中保持一段时间,让明确的目标留在潜意识中。然后放下件事情,进行放松。
  ·突破阶段
  在其后的某一时间,元逻辑过程就会发生,产生解答方案的元意象。立即记录下来,并进行创意演进,不断完善形成完善的创意。最后表达成可以交流的语言。
  5.4.3 创新思维偏好
  个人在创新过程中会有三种创新思维偏好,对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产生影响。这三种偏好是:思维元素偏好,想象偏好,和模式偏好。这是个人创新的一个特殊之处。这些偏好不仅对创新有影响,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影响。
  ·思维元素偏好
  当一个人以偏好的思维元素进行思考时,他感到思维自如,比较有效率,而以其他的思维元素进行思考时就没有这样感觉。因此他经常不自觉地以这种形式进行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思维元素。不同的人思维元素偏好不同。
  如爱因斯坦的思维元素偏好是视觉信息,和肌肉感觉。而语言和文字对他没有帮助,而且很困难。又如Tesla 的思维元素偏好是图形。
  ·想象偏好
  同样个人也有想象偏好。如用视觉想象思考的人和不用视觉想象思考的人。又如对同一数学问题,有人偏爱以分析代数进行解答,有人则以几何视觉进行解答。
  ·模式偏见
  个人倾向于只能辨别自己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到的艺术和科学中所偏好的模式。
  文化会以细微的方式影响模式识别的过程。
  5.4.4 组织创新
  一个完整的组织创新过程包含5个阶段:目标及衡量标准;理解;元意象;创意;表达。创新元逻辑的理念可以支持组织创新的进行,但是感性为主的创新元逻辑将是低效的组织创新过程。创新工程将更适合于组织创新。
  6、创新工程
  在创新工程层次,对于给定的一个创新目标,将按照一种定义好的模式按照创新工程的方法进行工作,就能够获得预定的创新成果。创新工程是在创新元逻辑的基础上,引入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得到创新模型,并将目标、计划、评估和监控方法等工具应用于创新过程,使创新活动进入规范化,程序化,向创新半自动化、IT辅助化继续努力。创新工程化将是一个持续的完善过程。
  6.1 创新工程的特点
  创新工程是通过借鉴传统工业的成功,主张通过工程化的方法进行创新来提高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质量,并冠以"创新工程"这一术语。
  创新元逻辑主要讲述创新的理念,基本上是创新实践者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创新工程的观念、方法、策略和规范容易领会的,关键在于运用。
  创新工程的特点是:
  ·1、创新工程的目标是提高创新的质量与能力。
  ·2、结果可再现,可重复。设立决策评审点,体现过程的逻辑性。
  ·3、工程化:完整、逻辑、可重复、可计划、可监控、可管理,永不满足。
  ·4、创新元逻辑与创新工程的比较。
  创新的内容: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感性为主体==》
  感性和理性的结构体:底层感性为根 高层理性为主体
  创新的形式:感性 ==》 理性
  ·5、创新工程最根本的特点是在特定的目标牵引下用工程的方法进行创新工作,而且这些创新工作并不是完全艺术、不是完全脱离创新工具的,而是依赖于传统创新工具的。创新工程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传统创新方式,它要建立在一个较工程化和观察收集的基础上,用于创新分析和创新方案设计。
  创新工程的方法不是严密的理论。实践人员不应该教条地套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产生新方法"。
  6.2 创新属性表
  ·制订一张创新类别属性表来指导具体的创新过程。表格含有创新4类、与创新内容领域、创新过程细节、创新工具等项目。
  ·目标设定的依据:缺点列举法。问题解决方案之问题。
  评分依据:事物的缺点所涉及的要素。缺点列举法。
  ·要素法的作用:要素分析、要素形象;
  元逻辑的作用:生成元意象-O+-N+C
  进化法的作用:完善创意-N+C
  逻辑的作用:记录整理明晰、他人交流C。
  6.3 创新能力模型(CCM)
  -是一个评估模型,评价创新过程的能力水平,发现关键因素。
  -是一个成功之路,来对组织或个人的创新过程控制、改进提供指南。
  -是一个进行创新实践的工具和指导书。
  以下只是列出一些主要的框架,具体参见《CCM手册》
  ·过程:人们进行创新的活动、方法、实施行为、转换的集合。
  ·创新过程管理的前提:
  创新成果的质量高度依赖于创新过程的质量。
  我们除关注创新的对象外,重点关注创新的过程。
  ·工程化的指标
  ·创新思维管理软件、创新案例分析、创新训练题目
  ·CCM结构
  过程能力--成熟度级别 (指示)
  目标--关键过程区域(KPA)(达成)
  规范--通用特性(定义)
  活动--关键实践(描述)
  ·对每个 KPA:
      目标;
      约定;
      能力;
      活动;
      测量;
      验证;
  7、创新能力
  7.1 测评要素
  7.1.1 测评要素表
  测评要素中的主要部分如下:
  A1、要素识别。
  A2、内在想像与外在经验的融合
  A3、感觉
  A4、感觉、感情、理智的结合
  A5、创新工具的应用
  B1、感觉的元逻辑
  B2、形象的元逻辑
  B3、感情的元逻辑
  B4、元逻辑综合
  C1、渐进细化
  C2、选择
  C3、内容转化
  C4、成型
  C5、模型验证
  C6、优化
  C7、效果证实
  D1、形式转换
  D2、翻译
  D3、表达
  7.1.2 测评问卷
  在测评要素的基础上,针对测评要素设计测评问卷。并可根据得分给予评价。
  7.2 创新能力培养
  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元逻辑的培养、思维工具的培养三部分。
  创新意识培养分为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凝聚思维训练。
  7.3 思维工具
  创新的思维活动,主要用到以下的思维工具。
  1观察:通过观察磨练所有的感官,从而使思维变得非常敏锐。平凡中见创新。
  2想象:使用某些或全部感官在自己心里创造各种形象。
  3抽象:观察或思考某种复杂事物,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找出唯一本质的东西。
  4模式认知:观察和研究不同的是事物,找出谈们在结构或性能上的相似之处。
  5模式形成:找到或创立新方法,对事物清理出头绪,纳入规范。
  6类比:虽然两件事情迥然不同,但是可以从功能上找到共同点。
  7躯体思维:使用肌肉、肠胃的感觉以及各种感情状态。
  8感情投入:将自己设想为自己所研究、绘画或协作的对象与之合而为一。
  9层次思维:能把情绪分成不同的层次,就象把素描升级雕塑一样。
  10模型化:能将复杂的事情简化成一个模型。
  11游戏创造:能从毫无目的的游戏活动中演化出技术、知识和能力。
  12转化:使用获得的市委技巧,形成新发明饿基础构图,然后制作出模型。
  13综合:能够用直觉、感官、精神和心智等不同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