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上的湖南伢子 |
发布于:2017/02/28 |
“当我能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并为它的建设贡献力量时,我的内心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 前不久,哈佛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的学生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而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成为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从“郭奖”得主 到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人 七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何江带着象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光环,来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初到哈佛的何江发现,校园里经常能偶遇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学术“大咖”,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原来都是在教科书里才能看到的。 随着留学生活的展开,在课堂上、讲座中,何江发现学生可以大胆地对“大咖”们的观点提出质疑,相互讨论,还能与他们相约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谈论学术问题,时不时地还会受到他们的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成长得很快,也变得非常自信。 正是在一位教授的鼓励下,何江决定申请毕业演讲的资格。经过精心准备,何江一路过关斩将,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申请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程序很严格,要通过3轮测试。第一轮是递交个人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是从12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申请者可以对着演讲稿念稿;第三轮是从4人中选出1人,进行脱稿模拟演讲。最终,校方从申请者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 何江的准备很充分,从题材到具体内容都细细打磨,加上多年苦练的流利口语,他顺利入选。在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华人面孔很少,几乎被文科生占据的演讲舞台,理科生更是凤毛麟角。何江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美国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演讲中,何江从科技与知识在社会的不均衡分布入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阐述了对于科技的思考。“在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在类似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大学教会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时间退回到2005年,何江高中毕业,坚定地报考了以学风淳朴著称的中国科大。入学的前两年,根据学校教学要求,生物专业的何江学习了很多数学、物理学科的专业课程。当时的何江颇为不解,多年后,当远在大洋彼岸的他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方向定为跨学科领域的生物物理研究时,他在中国科大打下的扎实的数理基础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 在一个人的求学过程中,大学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何江在中国科大的四年,学业上精进勤勉,课余广泛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大二时,作为中国科大学生自然保护协会的一员,何江跟随社团前往江西鄱阳湖湿地进行越冬水鸟调研。那是他第一次参与野外考察,缺乏经验的他与团队紧密配合、努力学习。那个冬天,何江与团队记录了很多珍稀鸟类的行踪。在与保护区村民接触的过程中,他也深深地了解到科技知识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何江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依旧非常关注。就像他在毕业演讲中所说的,“比以往任何时候,我们的社会都更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的社会同样需要关注的一个重心是将知识传递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 何江在哈佛的导师是34岁就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的青年科学家庄小威,二人本科都毕业于中国科大。“在她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对科研的热情和喜爱,这是一脉相承的科大血液。” 科学知识可以随时学习,而科学精神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何江一直心怀感激:“大学教育对我的影响除了学业成长外,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将压力转换为动力 1988年,何江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那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何江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是父亲给孩子的必修课,而必修课的主题就是“好好学习”。在父母的影响下,何江始终明白,教育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2005年,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里的孩子几乎都拥有了电脑,而何江在上大学前,连电脑都没怎么摸过。大一下学期,学校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连键盘都不怎么会用的何江,学习上的困难可想而知。 怎么办?何江找同学借了一个键盘,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有空就在宿舍里用键盘拼命练习打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同学请教。学期末,何江这门课得了高分。 “一个人只有了解、认清自己,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成长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何江对很多新鲜事物都不懂,而正是因为不懂,更加促使他主动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取长补短。 刚到哈佛时,何江一口“中国英语”,为了找机会练习口语,他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纯正的“美式”。到了读博期间,何江就可以给本科学生上课了。 哈佛毕业后,何江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利用2D或3D打印肝脏细胞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疾病模拟以及癌症早期的灵敏检测。作者:刘爱华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