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华罗庚 (十五) |
发布于:2015/02/04 |
熊庆来回国时,脑溢血后遗症尚未痊愈,华罗庚立即请来医生为他治疗。 尽管公务繁忙,但是每隔几天,华罗庚总要登门拜望老师,而且搀扶老师上 下楼梯,这种无微不致的照顾,深深感动着熊庆来及周围的人们。当熊庆来 身体状况好转之后,华罗庚立即邀请熊庆来在自己领导的研究所担任研究 员,对此,熊庆来感慨万端,他给海外的故交写信说:“我以残废之身在巴 黎过着清苦的生活,工作只是为个人生活,久留异国,殊无甚意义。……数 学研究所华罗庚所长与我相知深厚,知我有归意,即密切联系,恳切邀请我 参加所里的工作。数学所工作人员多为旧交,相见如故。昔日清华数学系学 生只有数十人,现在大不相同了。” 熊庆来在数学分析方面是中国的权威,他尤其擅长复变函数论。归国之 后,他不顾年老体弱,在搞研究之余,仍致力于教育,不知疲倦地为祖国培 养数学人才。在他的倡导下,北京组织了函数论讨论班。为了表彰他的功绩, 1962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熊庆来教 授七十寿辰,在这次大会上,华罗庚在讲话中说:“熊庆来教授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69年,正当中国大地风云突变,动乱骤起,风烛残年的熊庆来经不起 这场空前未有的动乱的冲击,高血压病日渐沉重,不久在北京溘然去世。华 罗庚从外地回京,闻此恶讯,顿时双泪横流,当他得知熊庆来的遗体已运往 八宝山公墓准备火化,立即不顾旁人的劝告和旅途劳累,乘车赶到八宝山, 拄着拐杖来到焚化间,怀着一腔悲痛,掀开一具具尸体的盖面布,终于见到 了熊庆来枯瘦的遗容,他对着恩师的遗体深深鞠了三个躬;最后含悲离去。 为了纪念这次诀别,华罗庚还写了一首长诗《哭恩师》。 六、撒播科学的种子 那还是在 1947年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的华罗庚与 冯·诺依曼、歌尔德斯坦等人交往甚密,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 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他不仅让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 而且经常与华罗庚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就是从这一刻起,华罗庚心里萌生 了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念头。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电机系的电讯网络研究室被 撤销。原研究室主任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专家闵乃大教授,另外两名 成员一个是电机系毕业生王传英,一个是刚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的夏培肃。华罗庚便表示愿请这三个人到数学研究所搞电子计算机。三个人 经过慎重考虑,表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华罗庚将三人请到家中,兴致勃勃 地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正式 成立。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发展科学的十二年远景规则,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事业等项目,列入四大 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为了能使未来的规划博采 各国之长,制定规划之前,华罗庚主持召开了一系列报告会。著名科学家钱 学森、陈建功等都在会上作了报告。大家就中国计算机技术应该如何发展的 问题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华罗庚详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根据当时的国情, 决定以“先集中,后分散”作为拟定新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划的原则。经 过几个星期的紧张奋战,我国计算技术发展规划产生,此规划经中央批准后, 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与其他14名副 主任委员一起携手合作,着手创建中国计算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