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益:加冕“卡林伽”中国第一人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李象益:加冕“卡林伽”中国第一人 发布于:2014/07/16
    “今年我75岁了,似乎还没有75岁的感觉,我依然眷恋这个事业。”
  话音还未落,全场已掌声雷动。在这个全球瞩目的世界舞台上,一个浑厚、高昂的“中国声音”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巴西,里约热内卢。2013年11月24日,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在此举办。开幕式上颁发的201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普奖“卡林伽奖”,授予了一位白发苍苍的中国老者。
  “继续为科普事业思考与探索,这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愿望。”获奖致辞完毕,掌声再次响彻全场。
  发出这些“中国声音”的人名叫李象益。他的获奖,为中国科普事业在国际舞台上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突破。
  “卡林伽奖”被誉为“科普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普界的最高奖项,每年评选一人。这是该奖项自1952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中国人。
  已有报道中对“卡林伽”获奖者李象益的头衔和身份多有强调——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协原科普工作部部长、国际博协前中国执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专家……
  “称谓多少并不是问题。但有一个概念要注意,并不是因为我的这些身份,就有资格去拿奖。”李象益直言不讳。而他本人在获奖之后也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45岁转道科普
  “卡林伽”这一旨在普及科学的奖项,由印度工业家帕特奈克创立,以公元前2世纪印度皇帝卡林伽的名字命名,用来纪念他反对战争,热心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历届获奖者中有作家、记者、演讲家、导演等,其职业生涯必须展示出强调科学技术的国际重要性的努力,以及对改善公共福利、丰富国家文化遗产、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等所做的贡献。
  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瑞娜·博科娃在颁奖词中说:“李象益教授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普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对李象益科普事业的高度评价,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李象益45岁之后。
  转道科普之前,李象益一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喷气发动机研究,自1961年从该校毕业后,留校任教22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的歼7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改进实验项目,曾获得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协筹建国家科技馆,这项工作需要来自各个领域的科技骨干。1983年,李象益被选派进入筹备组,参加创建科技馆。
  担任中国科技馆副馆长兼副书记的李象益,进入科普行列后的第一件工作,便从创建科技馆开始。
  1988年9月21日,李象益脱口而出的这个日子,让他永生难忘。这一天,中国科技馆正式开馆。
  只做解题人
  中国科技馆建设之初,为了引进科学中心的理念,首次举办了“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展览。李象益回忆,在京展出时,一个小女孩头发竖起来的照片贴满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在展览现场,人们亲眼看到了触摸“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的体验活动中,如照片中所发生的奇特现象,让许多人惊叹不已。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科技馆的兴建,“天下展品一大抄”的问题开始显现。李象益意识到,推动科技馆科普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的科技馆一来就是几百号人,走马观花参观一下,而在国外,是三五成群有组织、有目的的观众或学生们去研究问题,这叫非正规教育。”李象益因此有了新的目标——推动科普创新与教育的深化发展。
  “我不是命题者,而是一个解题人。”李象益反复强调,他的科普事业,正是为了要回答如何创新。
  于是,他开始认真研究国际创新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全方位借鉴科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理论,并将它们应用于科普。
  比如来自心理学的“元认知”理念,强调对事物认知过程本身的探索和理解,李象益将它融入科技馆的各个方面,通过过程教育不断向参观者提问:“这是为什么?”
  1991年,李象益调任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这为他的科普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其间,时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公众社会学家约翰·米勒来访,希望与中国合作开展他所提出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进行国际对比研究。李象益欣然接受了米勒的建议,积极推动调查研究,并首次在我国200个县中进行抽样调查,开启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研究评估。
  从1992年至今,我国已开展了八次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为国家制定科技与教育政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无止境的事业
  1995年,在中国科协科普部做了4年部长的李象益主动请缨,出任中国科技馆馆长一职,主持二期展示工程。
  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李象益“为啥愿意往下走?” “我不这么看。我觉得知识很宝贵,干科技馆的事很实在。”李象益青少年时代曾在大西北生活,如今的言谈举止中仍透着一股子西北人的实干、豪爽劲儿。而22年的科研经历所铸成的价值观中,事业的成就感并不能从仕途中获得满足。
  重回科技馆,李象益开始了一场“战役”,他打算在三五年内让科技馆摆脱不景气的状况,重新焕发生机。他派了一个由技术骨干组成的小分队赴日本考察,要求他们拿回五十项国内没见过的全新展品以作研究。
  2002年4月29日,中国科技馆二期新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在当年“五一”期间,观众日参观流量达到创纪录的2.2万人次。
  二期展馆开馆后不久,李象益从中国科技馆馆长职位上退休。然而此后13年间,他从未离开科普战线,“从一定程度上讲,退休后更忙了”。
  在积极推动国内科普事业的同时,他开始活跃在博物馆界的国际舞台上,成为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主要创始人之一、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八个发起国代表之一。2004年,他当选国际博协执委,成为我国自建国以来首次进入该组织的领导人,并为中国成功获得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大会的主办权做出了突出贡献。
  30年的科普事业中,李象益多元化参与各项科普工作,追求科普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活跃于国际科普事业的舞台上。
  这一切,就是李象益获颁“卡林伽”奖的理由。他说在科普这项诱人的事业中,体现出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作者:郝俊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