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竺可桢 (二)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竺可桢 (二) 发布于:2013/12/11
    二、教书生涯

竺可桢归国后应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主授博物地学部本科的地理,同时为数学物理部毕业班讲授天文气象课,在教学中竺可桢大胆地按新的地理学观点组织安排教材、试编讲义,赢得学生的赞誉。

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要求“雪国耻”。武高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一学生被刺伤。校长张渲向督署交涉保护爱国学生。竺可桢认为这次学生的爱国运动是值得赞许的,并对张渲维护学生爱国热情的举动甚为感动。

暑期,竺可桢赴杭州参加中国科学社第三次年会。秋季开学时,武高校长已更换。新任校长曾留学日本,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与张渲大相径庭。竺可桢欲离武高而去,却因有聘约在先,只得继续留在武高。

寒假期间,竺可桢去上海与张侠魂女士结为伉俪。婚后张侠魂随竺可桢到武汉,使竺可桢清苦的教学生活中增添了许多乐趣。

1920 年,竺可桢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来到南京执教。在南京,竺可 桢在文史地部讲授气象学,同时担任数学理化部的微积分和农业专修科地质 学两科的教学。

1921 年东南大学开始招生,学制四年。在东大筹建期间,竺可桢提出扩 充成立地学系的建议,包括地理、气象、地质和矿物四个学科。建议被校方 采纳,竺可桢被任命为地学系主任。竺可桢广聘名流讲学,在当时很受重视。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地学系,东大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南北相映,成为当时中

国培养地学英才的两个摇篮。
竺可桢主讲《地学通论》,听课的学生很多。他的讲义总是精心编写、反复修改,铅印成册发给学生。在讲义绪论中,他引用美国著名学者台维斯的话:“地理学者,研究地球上各种物质与人类关系之一种科学也。”竺可桢开设的气象学,内容分为十一章,每章都附有参考文献。讲义总是深入浅出,中外典籍融汇贯通。后来此讲义被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于 1928 年初版发行,成为当时普及气象知识的一本好书。
竺可桢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总是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便利条件。他在东大校园梅庵内六朝松旁设立气象测候所以供学生实习,他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考察。
繁重的教学工作没有熄灭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他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在东大执教期间,他的科研成果颇丰。台风研究是他最早的突破点,他指出的台风眼中温度剧烈升高是由于下降气流所致的新观点,闻名于当时东亚各国的气象界。竺可桢还对东亚天气类型
进行研究,为我国后来天气预报的建立和大气环流的研究提供了初步基础。运用古代资料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是竺可桢研究工作的又一新起点,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对气象学的若干新贡献》、《南宋时我国气候之揣测》、《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旱灾》等。地理学方面的论著 除《地学通论》外,还有 1922 年发表的《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一文。译著 有《西欧地理学发展史》。此外,竺可桢还广泛涉及人口、航空、历法、农 业等领域的研究。竺可桢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翻译外国的最新著作并帮助学生润饰修改。学生们无不爱戴这位良师,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同学自修,课外研究……
策勉指导之助得柳师、竺师者尤多。”

正值地学系蓬勃发展、师生共勉为科研奋发图强之际,东大却起了风波。因东大经费紧张,加之校长郭秉文居功自傲不讲民主招致师生不满起了冲突。教育部派胡敦复接任郭秉文,拥郭派师生与新任校长发生冲突,东大一片混乱,许多教授愤然辞职。竺可桢也深为痛心,“学此地不可以一日居”,于学期结束后离开东大,应聘商务印书馆专任编辑,负责史地部。同年,竺可桢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去东京参加太平洋科学会议直到东大风潮平 息,竺可桢才得以重任地学系主任。1927 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竺可桢应蔡 元培院长之邀应聘为筹委会常委,筹建观象台,建成之后被聘为气象所所长, 终于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学以致用,为中国的气象事业而奋斗。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