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一行 (八)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一行 (八) 发布于:2013/11/28
    八、一行与瞿昙悉达

一行在把大衍历的初稿写出来的当年,也就是公元 727 年的农历九月, 由于积劳成疾,病情危重。过了几天,感觉好了一些,就随同唐玄宗到了新 丰(今山西临潼)。

十月八日,一行的病情再次加剧,于是在新丰圆寂,唐玄宗赐予一行以大慧禅师的谥号。

一行去世后不久,唐玄宗为了使新历法能及时颁用,诏令特进张说(667—730)、历官陈玄景和善算赵升等人依照一行新历法草稿的原意,稍作润色补充,汇辑编次成书,并作序。

728 年,张说等把新历法整理成定稿上呈给唐玄宗。

729 年,大衍历才正式被唐玄宗颁行全国。 一行的 中国历法,曾受到印度历法的影响。
天竺人瞿昙罗曾在唐朝担任太史,高宗颁行《麟德历》时,瞿昙罗上《经 纬历法》九卷“诏与《麟德历》相参行”。又于武则天圣历年间受诏作光宅历,但因为与传统历法不一样而没有得到颁行。从经纬历的名称来看,知道这种历法是用黄道坐标计算的,这种历法“有黄道而无赤道,推五星先步定合”,正反映出印度历法的特点。

瞿昙罗的儿子瞿昙悉达(670—730),继承了瞿昙罗的专长,在青年时 代就进入太史监做天文工作,于公元 712 年奉敕主持修复北魏天文学家晁崇 于公元 412 年制造的铁浑仪,这时他已担任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史监门官。

718 年,瞿昙悉达奉敕翻译《九执历》。《开元占经》也是瞿昙悉达奉 敕编修的,其中载有“见行麟德历”和神龙(705—707)以前所有历法的积 年日法,成书年代大约在 718—728 之间。

公元 733 年,瞿昙悉达的第四子瞿昙潠、陈玄景等曾经控告大衍历剽窃 《九执历》的成果。

在一行 52 卷的大衍历中,确实有《天竺九执历》1 卷,这一方面说明一 行善于消化和吸收国外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说明瞿昙潠等人的控告 并非毫无根据。

其实,《九执历》并不是简单的译作,而是依据印度历法的法数重新编纂的,文中也已汇入中国历法的特点,例如在求积日章中有求干支的方法, 这就是中国历法所特有的。《九执历》还有显庆二年(657)和开元二年(714) 两个历元,开元二年这个历元是在中国行用过程中改定的,它的测定年代是 在公元 665 年以前。《九执历》朔望月为 29.530583 日,回归年为 365.24669 日,恒星年为 365.2762 日,塑望月和回归年的精度大致与何承天(370—447) 的元嘉历(443 年完成)相当。

《九执历》的回归年、恒星年、塑望月和恒星月的数值,比唐朝麟德历、大衍历都粗疏,而且测定的年代比较久了,所以预报交食不如大衍历和麟德历准确。但是,《九执历》引进了许多西方天文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些概念和方法是比较先进的。例如: 第一:《九执历》曾引进 10 个印度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书写方便,如果把它引进中国历算,对于中国历算的发展将是很有利的。 第二,《九执历》也引进了周天 360 度和 60 进位的圆弧度量单位,后曾经评价说:“以整度驭零分,运算最便。”

第三,《九执历》引入以日月视径和地影径推交食的方法,再有推月视径大小变化的方法,也就更为精密。

第四,《九执历》推算交食时引进了黄平象限的概念,指出地平经纬随方而变迁,叫做随方眼,用来判断各地不同时分,又以黄道周分各节而记时,叫做断节著,这是中国天文学家还没有认识到的。

第五、《九执历》所用的太阳远地点的位置、黄白交点的运动周期以及月行迟疾大差、日行盈缩大差都比当时的汉历精确。 悉达的《开元占经》记载了《九执历》的内容,不但为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印度天文学史提供了难得的一份历史文献。

《开元占经》共 120 卷,约 60 万字,杂采自上古以来各家天文星占等书 达 300 多种,辑录汇编而成。

编纂《开元占经》的主要目的是为星占服务,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大大超 出了星占所需要的范围。这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座重要宝库,为保 存我国古代天文资料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它的主要成就有:

第一:汇编了各家星占的原始文献,包括天、地、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的占文。

星占本身虽然属于伪科学,但是古代天文学往往都是和星占术交织在一起的,天文学往往寓于星占术之中,由星占术可以推知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由于星占的需要,促使人们去观察天象,认识星座,观测它们的位置;观察和探讨日月五星运动和交食的周期;观察这些天体的运动速度及其方位的变化,由此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都与星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古代天象记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第二: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记录。 《开元占经》系统地记载着中国二十八宿古今距度的不同数值,为研究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度的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战国时魏国人石申夫(公元前 4 世纪中期)写的《石氏星纪》中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但石申夫及其学派的著作早已散失,《开元占经》记 载了石氏中官 62,外官 30,加上 28 宿,共计 120 座,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 这 120 座的 121 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是保存《石氏星经》121 颗恒星赤 道坐标的唯一文献,使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能够保留到今天。
第三:系统地记录了甘德(与石申夫同时)、石早夫等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数,为人们具体认识三家星表提供了最详细的资料。

第四:系统地辑录了中国古代有关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古代宇宙理论提供了条件。 第五:系统地记载了中国有史以来直至神龙历所有历法的上元积年日法及其他主要天文数据,为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第六:系统地记载了麟德历的全部内容,由这些记载可以校正新旧《唐书》所记载的麟德历的错误,同时还补足了推入食限术、月食所在辰术、日月食分术等没有记载的部分,使得麟德历的文献更加完备。

第七,辑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这些著作后来大部分都失传了,很 多古代文献,只能通过《开元占经》得知其大概内容,其中以东汉以来的纬 书资料尤其珍贵。

在唐代初年编写《隋书•艺文志》时,还有纬书 81 篇,《开元占经》中 引用 370 多种,现在纬书几乎全部散失了。纬书中往往含有某些科学的知识, 《开元占经》保存纬书大量的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贡献。

第八,载入《九执历》。 由于《开元占经》是用于星占的,唐朝政府害怕把它流传出去对自己不利,一直作为秘本,严禁在社会上流传。到宋代时已经失传,直到 1616 年, 才由安徽歙县道士程明善从古佛腹中发现。随即刊刻发行,才得以流传。
在浙江天台县城北的天台山国清寺,有两处一行遗迹。他为修订《大衍历》,曾到国清寺居留,向寺僧求教数学。后人在寺前七佛塔后建墓纪念。

墓前立碑,上题“唐一行禅师之塔”七字。又传他到寺时,正值北山大雨,因而寺门前东山涧中水位猛涨,向西山涧中倒灌。今寺外丰干桥侧有石碑一方,上书“一行到此水两流”七字。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