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影响世界的100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四十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万物简史:影响世界的100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四十七) 发布于:2013/06/12
    圆周率π的精确值

  
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
——德国数学史家康托
在古代,圆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完美的形状,以至直到发现开普勒第一定律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行星以及所有天体的运行轨迹是标准圆周,尽管有些科学家也推算出行星的运行轨道与标准圆周不相符,固有的思维定势也要将他们的计算往标准圆周上引。这足以见证古人对圆的偏爱。
圆形是如此完美,如此地招人喜爱,可是要准确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却是一件烦恼的事。不过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发现,无论圆的面积怎样变化,它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总是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比率就是困惑人们几千年的圆周率。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的精确值一直是许多学者既感兴趣又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它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太大了。为了求圆周率的精确值,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为此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而对π 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正如德国数学史家康托所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
在求圆周率的精确值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遥遥领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古代中国的数学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里,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这其实就是把圆周率当作3。我国古代木工师傅曾流传这样一句口诀:“周三径一,方五斜七”,其意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到了东汉时,官方明文规定圆周率取3为计算面积的标准。后人一般将圆周率为3称为“古率”。
在中国应用“古率”之前,古埃及、古希腊已得到了较精确的圆周率,如古埃及取π=4 (8/9)2 = ;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就曾取 π= √10 = 。
求圆周率的更精确近似值的方法最早是阿基米德提出的,他首先用几何方法证明“圆周长与圆直径之比小于 3+(1/7) 而大于 3 + (10/71) ”。随后在公元150年左右,托勒密求得π =。此后,直到1427年外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再也没有超过小数点后4位数。
在这一阶段,中国落后了。中国直到公元263年前后,才由刘徽提出著名的割圆术,得出 π =,即“徽率”。不过他的割圆术虽然比阿基米德提出的晚,但其方法要简洁得多,据说他从圆的正192边形开始,一直推算到内接正3072边形才得出这一精确值。
刘徽的割圆术打开了精确求圆周率的方便之门。到了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巨星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值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求得圆周率
< π <
为了便于记忆,他还给出得到 π 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祖冲之算出了π 的8位可靠数字,这使中国在求圆周率的精确值上一跃居于世界之首,且保持世界记录达九百多年。以致有数学史家提议将这一结果命名为“祖率”。
现在数学家们普遍认为祖冲之也是采用刘徽的割圆术推算圆周率的。如果真是如此,祖冲之需要经过11次倍边过程,求得圆内接正12288边形和24576边形的面积才能得出,其工作量,就是现代计算机计算也是一件较繁重的工作,可想他的艰辛了。
祖冲之是否还使用了其他的巧妙办法来简化计算呢?这已经不得而知,因为记载其研究成果的著作《缀术》早已失传了。这在中国数 学发展史上是一件极令人痛惜的事。
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著文介绍了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