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禾简介:
拉开五千年布满尘埃的历史帷幕,精挑细选100项最有代表性的发明与发现,这里不仅有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还有三角耧车、被中香炉、坎儿井、走马灯、围棋等第五、第六……大发明,它们每一个的问世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每一项发明与发现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用轻松、古朴的散文笔调描述。没有枯燥的说教,尽剔晦涩的言词,宛若在漫长的古道上,一边走,一边聆听一位长者述说往事。
本书从农业、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医药、冶金、航海等领域,遴选了100项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构成中国古代众多科技成果的一个缩影,愿能借此打开一扇小窗,了解祖先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我们努力创新、奋发图强。
养蚕缫丝
丝绸是古代中国人带给世界的瑰宝。 ——李约瑟
中国的英文是“China”,它的原意是“瓷器”,其实它的由来只是中世纪才开始的。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可还不知晓中国的瓷器,但对这个东方古国的丝绸可说是着魔般偏爱,因此称中国为“丝国”,即Seres。据说,丝绸进入罗马以后,曾达到12两黄金一磅。尽管如此贵,罗马贵族们仍然对其趋之若鹜。为进口丝绸,罗马帝国流失了大量黄金、白银,以至后世的许多哲学家把丝绸当作罗马帝国腐败的象征。
蚕丝、蚕茧天然就存在,可许多文明古国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发明缫丝技术,将它们变成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丝绸。
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起源于何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工切过的蚕茧;而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绢片、丝带和丝线,它们距今也有4700年了。史书《隋书·礼义志》记载,商代的甲骨文中早就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记载当时专门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这说明养蚕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在我国民间,一般认为养蚕缫丝技术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嫘祖是位聪明能干且又贤惠的皇后。据传她在烧水时,不小心将蚕茧掉入沸汤里。她慌忙捞出后,发现蚕茧能扯出亮丽的丝线。嫘祖受到启发,从此发明了缫丝。她用蚕丝做成的衣服,又轻巧又漂亮,深得黄帝欣赏。黄帝于是在全国提倡种桑树养蚕,从此养蚕缫丝的技术逐渐在全国普及开来。“蚕”和“茧”两词,据传也是由嫘祖最先命名的,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当然,美丽动听的传说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们足可以说明在上古时代,我国就开始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作为支撑人类赖以延续的衣食之源大厦的一根坚强栋梁,蚕丝这种纺织原料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功劳,而养蚕技术则是中国古代开发利用昆虫资源为人类服务的最成功的范例。
我国的养蚕业到了商代后已获得长足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有多处描写养蚕,如《豳风·七月》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爰求柔桑(去采摘嫩桑叶)。”它形象地描写了一群妇女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采摘嫩桑叶的情景。《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则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孟子·梁惠王上》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不仅如此,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还有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妇女采集桑叶的情景《采桑图》。这些足以证明,蚕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在养蚕业获得普及,渐入民间之时,我国古代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养成蚕经验。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曾认真总结了养成蚕的规律,写成《蚕赋》一文,指出蚕要经过三眠,才能结茧,即“三俯三起,子乃大矣。”随后成书的《礼记》中,还总结了对蚕卵进行消毒的方法,以防蚕病发生。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实用。
正是因为养蚕业在我国的普及,直接推动了我国纺织绸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纺织技术。在中国一路领先的印染工艺下,丝绸变得五彩缤纷,成为点装帝王将相威仪和衬托女性美丽的最佳装饰物。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成了我国对外的主要贸易商品,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在一系列对外交流中,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逐渐传向世界。公元前12世纪传入朝鲜。公元2至3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6世纪或7世纪则循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由传入美洲。
中国不但是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的发明者,而且在长时期内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