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对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本报讯(记者刘英楠 通讯员胡胜友)10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中美学者日前利用实时摄影技术,把人体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拍摄成电影,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数目,揭示出可能致癌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又叫非整倍体)的细胞的产生途径,为追溯癌细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成果由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任职的史庆华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andall King博士合作完成。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癌症。科学研究发现,75%的肿瘤,如大肠癌、肺癌、乳腺癌等,与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有关,而且肿瘤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的恶化进程、转移风险密切相关。但这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界目前尚不清楚。
史庆华和Randall King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他们通过实时摄影,跟踪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和分裂结果,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发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分配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细胞分裂不能完成,从而形成双核细胞。一般来说,这些双核细胞会停止分裂,但如果它们再进行分裂,就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从而有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自然》杂志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对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这个现象是全新的,并且对癌症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史庆华多年来一直从事染色体数目异常细胞的起源、命运决定及其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资助,2004年全职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项目负责人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据史庆华介绍,该成果是在人类体外培养细胞中获得的,因此人和动物体内是否也存在这一机制、细胞如何感知染色体分配异常、察觉染色体分配异常后又如何阻止细胞分裂完成,以及双核细胞是否进入分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所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在努力工作,以期回答这些问题,为最终减少人类非整倍体疾病的折磨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