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生物遗传多样性控制农作物病害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替代化学药物防治农作物病害的新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6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将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对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由云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发现和发明的农作物病害防治新技术,充分利用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团队持续研究,发现了利用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从而建立了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技术体系。
这项技术从2000年起在我国水稻产区经示范推广使用证明,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技术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高达60%—90%,平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60%以上。抗倒伏率达95%—100%,每公顷增产优质粮食可达600—1092千克。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发现和发明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及技术体系至今,这项成果已在我国示范推广了200多万公顷,农民增收节支超过了30亿元。
在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成功的基础上,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又发现了农作物物种多样性调控病害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发明了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物种多样性控制主要病害的四项专利技术。结果表明,这些新技术对蚕豆锈病、蚕豆褐斑病、小麦锈病平均防治有效率为41.5%—63.8%;对玉米大、小斑病,魔芋软腐病的平均防治有效率为36.2%—62.5%,仅此两项就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为52%—61%。
目前,这项标志着植物病理防治理念新突破、防治模式新跨越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老挝等水稻主产国也开始着手进行了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技术示范和应用。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