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洛阳检测技术斩获日...  08/03
   截至今年6月,我国国...  07/31
   南粤之窗丨“从0到1...  07/28
   巴中市巴州区:国家...  07/26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0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22/11/03
    作者:王茂祥(江苏省智新产业数字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对于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打造我国未来发展新优势极其关键。

  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创造活力,更对孕育和促进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产生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的“硬环境”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软环境”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资源效能的发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全面营造宽松、包容、协同的科技创新环境,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服务创新的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始终保持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促进公平竞争,为各类创新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干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对于企业来说,要允许创新失误、宽容创新失败,培养员工创新思维,促进员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敢为人先、敢于创造的理念。此外,政府要不断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和激励保障制度,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明确科技创新方向与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科技改变世界,归根结底是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因此,必须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找准科技发展趋势,明确我国科技创新方向。要加强顶层设计,瞄准生物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加强科技创新布局,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围绕价值链中高端开展技术布局工作,建设区域创新集群,迎接新产业变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努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总之,围绕科技创新策源驱动和体系化能力提升,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和部署,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提出切合实际的科技发展目标。

  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此外,制造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基础原材料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产品质量的关键。要深入推进生产技术创新,不断解决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梯队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发挥创新带动作用。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及培训。注重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全方位实施个性化引进和支持措施。建立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利益捆绑机制,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充分释放其创新潜能。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导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我国进入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关键期,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中,要不断优化战略科技力量的空间布局,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切实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化、碎片化现象。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创新合力。在若干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等体系建设,加强前瞻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从起点上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步入“深水区”,迫切需要深入实施相关改革举措,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必须探讨的首要问题是构建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增强创新主体的凝聚力。此外,要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多方合作、相互协同的良好创新生态;探索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重视和加强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的投入和支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新征程上打造发展新优势。只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就一定能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文章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