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洛阳检测技术斩获日...  08/03
   截至今年6月,我国国...  07/31
   南粤之窗丨“从0到1...  07/28
   巴中市巴州区:国家...  07/26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0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推出“实践+科创+文化”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大学生,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2022/10/30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推出“实践+科创+文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这些大学生,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洪烁

  不久前,刚刚步入研三的山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3届研究生沈伟挺收到了海尔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就业邀请。研究生期间,他多次深入工程项目一线开展实践,参与了8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山东科技大学,像沈伟挺一样成为“香饽饽”的研究生不在少数。近两年,有超过2000家企业到该校招贤纳士,为4000余名研究生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毕业生与岗位比例达1比8。

  山东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缘何备受青睐?

  “学校将科技、产业、教育各类要素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实践+科创+文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学生各项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给出了答案。

  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葡萄保鲜期短、不宜运输,咱们可以引进一些精深加工设备,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山科大材料工程专业的徐威为葡萄种植户出谋划策。

  今年夏天,山科大“初心使命”研究生实践团的10名成员,来到新疆吐鲁番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等地调研。

  “在实践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偏远乡村急需年轻人注入活力。”实践团队长王法铨告诉记者,带着这种使命感,他们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提出了强化农艺文化品牌、延长产业链等一系列富民好点子。

  “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校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培育实践成果等举措,鼓励研究生多多参与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韩作振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今年初,山科大出台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计划三行动”方案(2022—2024年)》,学校引导师生就黄河流域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先后有20余个实践团队推出了相关实践活动,其中就有“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

  “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是山科大地科学院教师、研究生组成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实践团队。“我们研究黄河的生态状况,提出水质监测等建议。”地科学院研究生王建炜告诉记者,利用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母亲河”生态安全的维护者,他在实践中找到了矢志报国的责任感。

  5年来,山科大600余名研究生共组建了89支“三下乡”实践团队,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基层党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社会热点,接受锻炼、建言献策,取得了120余项省级以上实践成果。

  实施“德育导师制”,推动大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这些大学生,来了就下井,不怕苦累,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提到山科大“惟真之光”党支部的研究生,鲍店煤矿矿长郭英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山东济宁的鲍店煤矿,因产量增长等原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解到这一情况,山科大“惟真之光”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了研究生科研攻关团队,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著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是我的德育导师,他时常对我们说,要将毕生所学运用到生产一线,为国家能源战略出力。”山科大矿业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刘瑞说。

  近年来,山科大实施研究生“德育导师制”,聘请了12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担任德育导师,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工程师、劳模工匠为研究生讲授微党课、思政课,通过分享个人故事、红色故事等,引导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形成科研育人和思政教育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态势。

  “科技创新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韩作振说。为此,山科大将党支部设立在研究生创新团队中,打造“创新+党建”思政育人模式,形成了支部与团队共生,思政与科创并进的局面。

  “有一次去海水浴场,因为浒苔暴发,我们被关在了沙滩外……”山科大“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王宇回忆说,当时就想能不能设计一艘可以在沙滩、近海进行打捞作业的水陆两栖无人船。

  王宇所在党支部书记张玉环知道他们的想法后,迅速组织支部内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组建了一个科创兴趣党小组,并把会议室腾出来做研发基地。在党支部的支持下,王宇和团队成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设计出了“水陆两用“打浒”船”。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支部搭台学生唱戏,已获国家级创新奖励200余项。

  创建“文化+”课堂,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大家一心向着党,联结成铁壁铜墙”……由山科大艺术学院研究生张少奎、王萌等编排的红色经典剧目《洪湖赤卫队》一经推出,就成为校园文化的“爆款”。

  “思政教育如何深入?文化自信怎样树立?是新时期立德树人亟待求解的课题。学校以参与、互动、沉浸式的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打造“文化+”思政课堂。”山科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告诉记者,每年学校都有30余支研究生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各地探访红色文化,并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作为民法典宣讲团一员的文法学院研究生亓飞,两年前随宣讲团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被沂蒙红嫂故事打动。

  “我要将她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返回学校,亓飞便与团队成员商量,创作一部讲述沂蒙红嫂的宣讲作品。历经一年多,《跟着共产党走》等宣讲作品完成,并在学校宣讲比赛中引起轰动。此后,不断有学院、班级邀请团队为学生展演,《跟着共产党走》还从校内传播到了校外,宣讲足迹遍及中小学、企业和乡村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植入思政课程体系?“文化研学基地”成为山科大探索创新的又一育人模式。

  近五年,山科大共设立50多个文化研学基地,开发出陶艺、礼仪文化、扎染、剪纸等20多门配套课程和美育课程,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实现“一学院一品牌”,让全校研究生都参与其中。

  (来源:光明日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