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洛阳检测技术斩获日...  08/03
   截至今年6月,我国国...  07/31
   南粤之窗丨“从0到1...  07/28
   巴中市巴州区:国家...  07/26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0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中国科技创新十年:研发人才数量全球居首2022/06/07
    6月6日,中宣部举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发布会。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变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第12位。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介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至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技术突破打通新兴产业堵点

科技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要在产业、企业、区域、重大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发挥作用,科技有“无中生有”的作用,新的技术出来就会带动新的产业。

一是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技术突破打通了我国新兴产业的一些堵点,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居世界前列。

二是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也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和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

三是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

五是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这就是中心辐射带动示范作用。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9.2%。今年1-4月份,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7.8%,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六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下一步,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鼓励年轻人做基础研究

4年资助7.5万个青年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化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资助体系,“杰青”项目每年资助量由200项增加到315项,“优青”项目由400项增加到630项。过去4年间共资助了7.5万个青年项目,一大批年轻人在这个项目的支持下进入了基础研究领域,资助项目数逐年增长。

李静海表示,通过近五年的持续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在资助管理策略改革方面:一是明确资助导向,也就是根据科学问题的属性进行分类申请和评审。四类科学问题分别是:第一类,鼓励探索,突出原创,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0-1的科学突破。第二类,聚焦前沿,独辟蹊径。第三类,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第四类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对这四类不同的科学属性进行分类评审,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去年总共有28万份申请,85%的项目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评审,科研人员选题质量显著提升。

二是完善评审机制,也就是鼓励每一个评审人,不管是会评还是同行评审,都要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目前,试点范围已经覆盖到61%的学科领域,涉及评审专家4.6万人,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与评审质量明显增加,这从申请人的反馈来看,申请人认为评审意见有帮助和很有帮助的占比达到85%以上。

三是优化学科布局,也就是试图解决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相互隔离又相互重复的问题。通过大幅简化申请代码,代码体系由三级调整为两级,数量由3500多压缩到1300多个,迈出了根据知识体系结构和逻辑优化资助布局的第一步。

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

每五年翻一番

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在会上介绍,过去10年里,得益于科学普及的推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每五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2015年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到2020年提高到了10.56%。

他举例说,“科普中国”作为一个科普品牌,平台资源总量超53TB,各类传播渠道有715家,传播量416亿人次。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权威的科普平台,这在疫情防控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迅速,实体科技馆在2012年的时候只有118座,增长到目前有408座,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流动科技馆体系,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4944站,科普大篷车行程里程超过5000万公里,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建了1112所,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用户达到1500多万,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过8.5亿人次。

数读

中国科技十年成绩单

◎科技投入

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达到1696亿元,是10年前的3.4倍。

◎科技产出

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在科学普及方面,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0年的10.56%。

◎高新技术企业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0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缴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

◎高新区

169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的9.2%。

◎人才队伍

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预计提高到75.3人年。

◎科技实力

这10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10年。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工程,上天的,有“天问”“天和”“嫦娥奔月”;下海的,有“深海一号”,钻探千米海底;陆地上,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都是中国在世界上响亮的名片。

热点回应

对科技行业监管有所放松?

科技部:任何一个政府对于科技的管理都是激励和约束并举

有外媒提问,最近国务院宣布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措施,突出了对科技行业的激励。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当中,哪类科技产业将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系列的激励是否也意味着去年对科技行业的监管限制有所放松?

王志刚表示,科技在经济产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遇到问题或者挑战的时候,科技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哪类领域或哪个学科能够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事实上,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真正形成经济活动,形成产业规模,需要不同的学科、不同领域,形成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支撑经济的发展。

王志刚强调,任何一个政府对于科技的管理都是激励和约束并举,没有单方面的激励,也没有单方面的约束,而是该激励的时候激励,该约束时候的约束。最终要看能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向效益。“我们国家更多把激励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相信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能够规范地发展企业本身的同时,能对整个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更多积极、正向的贡献。此外,因时因势,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对象、正确的场合做出正确的选择。”王志刚说。

科研人投稿偏爱国外期刊?

科协:让更多中国期刊进入世界一流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第一时间会想要投《自然》《科学》等欧美国际期刊?1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建设取得哪些进展?针对上述媒体记者提问,张玉卓回应称,中国目前一批跻身国际前列的优秀期刊中,有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到国际前5%,有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还有3个期刊进入到全球百强。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英文期刊虽然成长很快,从244种增到现在的436种,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国家科技工作者要发高影响因子刊的需求”。他说。

对此,中国科协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主要目标就是要扩大领军期刊方阵,做强后备期刊梯队,推动更多的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据介绍,今年新增的期刊要超过50种,有一部分在国外注册的英文刊符合标准的,可以在国内登记注册。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建立有国际水平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开放获取资源平台,吸纳更多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中国期刊建设,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的共享。

采写:南都记者王凡  南方都市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