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国内企业支招:培养专利经营队伍 文/本报记者张懿
20年前,我国还没有专利方面的法律,20年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专利大国”。不过,随专利申请急剧升温,专利诉讼特别是涉外诉讼已进入高发期。
日前,在有关方面组织的座谈会上,不少专家在回顾成就之余,针对涉外专利问题,直言不讳地敲起了警钟。
近几年来,中国的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增长的大头并非是国内企业和机构。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援引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最近3年,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外国申请者获得的授权占总数的2/3。
根据陶鑫良的判断,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涉外知识产权与专利诉讼的高发期。而随后发言的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国强,则更直接地证明了这个判断。
“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近年来逐年上升,1994年,全市这方面的案件为200件,而去年达到600多件,其中专利案占30%。”吕国强说:“其中,涉外、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诉讼增长明显,95%的原告是外方,许多是著名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在专利上的步步紧逼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国内应该如何应对?
上海大学的陶鑫良表示,根本的应对方式就是加大企业在R&D上的投入,同时,在专利政策上应该体现出“重质量”的导向:“现在,企业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专利数量的多少,更应该注重开发高质量的专利。”
加强研发是根本战略,而提升专利战的“战术水平”也不容忽视。要提升企业的专利水平,人才是关键因素。陶鑫良表示,目前除了要重视能应付诉讼等突发事件的专利人才,企业更应该培育起专利的经营队伍:“在谈判中,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储备和对手的专利形成交叉授权,专利经营往往就能化诉讼为双赢。” 东方网-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