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洛阳检测技术斩获日...  08/03
   截至今年6月,我国国...  07/31
   南粤之窗丨“从0到1...  07/28
   巴中市巴州区:国家...  07/26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0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预言新产业革命将临 成都学者要摘诺贝尔奖?2004/06/16
    中国学术界近来出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一篇学术论文引起一场规模空前、旷日持久的全国性讨论,萧灼基、林毅夫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也纷纷参与。同时,国内外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全球经济学家也对论文观点表示出了浓厚兴趣。国内部分著名学者甚至大胆预言,这一成果有望为中国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抛出这样一颗“原子弹”的人既非身在国内名牌大学,也非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而是出自一位地道的成都学者———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博士之手。由于很少接受本地媒体采访,张其佐在家乡普通读者中几乎没什么知名度,知道的人很少。他的学术观点是什么?一个学者的观点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日前,张其佐博士首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惊世预言

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

[张其佐:在即将到来的人类第六次产业革命中,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将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

实际上,在国内的学术界,张其佐博士早已是声名远扬,堪称国内新生代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学术成就令人瞩目。除了担任成都大学副校长外,张其佐同时也是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去年1月28日,张其佐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否已曙光初现》专题访谈中首次提出一个大胆的预测: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每个经济长周期总是与一次大的产业革命紧密相联,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必然会演变为产业革命。

世界经济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五个长周期,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张其佐博士认为,全球IT产业目前已由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经济发展的内在冲动会激励着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及其由此带来的人类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

张其佐预测,在即将到来的人类第六次产业革命中,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将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提出延长人类生命周期主导技术及其产业将会引发人类第六次产业革命和新的周期这一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命题,这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是第一次,在全球经济理论学界也是首次,一个成都学者就这样“不经意”地引爆了一颗原子弹。

头脑风暴

发展新技术靠创新还是引进?

[张其佐:新产业革命兴起之时,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绝佳时机,可以说给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

人类真的已经迎来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吗?新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在哪里,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我们是否有必要、有实力去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针对张其佐博士抛出的这一大胆命题,国内众多学者为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观点甚至针锋相对。

张其佐认为,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核心技术兴起之时,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绝佳时机,可以说给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使落后国家通过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的赶超成为可能。现在,我国就面临着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在“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相关技术研发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抢占新技术革命的高地,将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高明华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说,20世纪末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而技术落后上的突破势必催生系列生物分支产业的发展,产生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在研发新技术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应主动抢占新技术革命的高地。农业问题专家郭书田认为,中国农业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就必须要实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占领制高点。著名青年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江小涓认为,我们在许多行业中已具备了研发优势,在这些领域要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在全球技术与制造分工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

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则认为,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而且技术进步的速度却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发展中国家都有“后发优势”,即可以用比较低廉的成本获得较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

张其佐就此认为,一旦一个国家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就可能利用对传统产业的外溢效应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并形成垄断优势和进入门槛,阻止其他国家进入,这表明我们必须抢占新技术革命的高地。另外,在传统产业中,当越来越多的后进入者具有某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后,其平均利润必然下降,而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领跑者却可以避免这一厄运,因为其新增利润来源与过去不同,所以技术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分重要。

难得机遇

中国有望成为IT制造中心

[张其佐:IT产业进入相对成熟期,开始从创新中高级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其周期持续的时间大约还有30年。]

张其佐博士的预测中,引起最多争议的恐怕就是他对IT业发展的看法。在很多人看来,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周期才刚刚开始,其发展势头如日中天,而张其佐则大胆预测这一产业长周期持续的时间还有30年左右就走到了尽头。

张其佐博士认为,美国经济自2001年3月开始减速至今已近两年,曾经强劲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IT产业进入相对成熟期,以此为主导的第五个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开始从创新中高级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IT产业及其产品,从需求来讲有可能会迅速地向全球扩散,并导致全球供给的增加和过剩。这预示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及其新的周期即将到来。

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IT产业的技术必然会向全球扩散,而中国在新的国际分工和重组中将面临难得的机遇。从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因素来看,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世界IT产业制造业的基地。这不仅因为我国具有低成本的丰富人力资源和较低的运输成本,同时我们还是目前世界上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目前IT产业的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地向我国积聚和扩散。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参与IT制造产业的国际分工。

作为一名成都学者,张其佐还特别指出,认识到这一趋势对四川和成都的经济发展也殊为重要。以成都为例,要做强经济实力的战略突破口在于抢占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生物生命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高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提升为技术密集型的高外向度、高附加值新型工业,以此实现成都的跨越式发展。

强烈反响

成都学者引来全球聚焦

[国内经济学家:这一理论具有突破性价值,见解独特。如果得到证实,完全有可能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奖杯上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名字。]

由张其佐率先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来临的预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国内学术界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光明日报》自去年3月以来,接连推出27组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如刘国光、萧灼基、林毅夫、魏杰、樊纲等都争相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报社还收到国内外2000多封读者来信。《新华文摘》、《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经济学家》等国内媒体也先后对此进行转载。

同时,张其佐博士的学术论文也吸引了不少国外媒体及研究机构的关注。英国《泰晤士报》、美国《华盛顿邮报》都对张其佐博士的预测及由此引发的争论进行了转载和报道;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弗里奇还专门牵头成立了一个课题组,研究这一理论;经济学名著《宏观经济学》作者约翰·泰勒认为,张其佐的这一预测十分有意思,对研究人类经济发展走势有重要意义。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还亲自和张其佐通了电话,对其这一理论命题大为赞赏。

国内部分知名经济学家甚至表示,张其佐的这一理论具有突破性价值,见解独特,理论上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如果在未来若干年时间,其所预言的情况在一两个发达国家得到证实,完全有可能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奖杯上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名字。

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张其佐这一预测还有许多争论,也有不少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谁也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破题”。

■采访小记

近距离接触张其佐

约张其佐采访比我们想象的顺利得多,此前我们多少有点担心这位时间宝贵到需要掐着秒表安排的学者能否抽出时间。没想到,约了采访的第二天,刚从北京大学讲学完毕回到成都的张其佐博士就在机场打来了电话,约好下午三点钟到他的书房见面。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他没有限定时间。

清瘦的面孔、镜片后面透着睿智的目光,眼前忙碌着冲咖啡、端椅子的张其佐博士就像一个熟识的老朋友那般随和与自然,我们的采访也就从朋友间的闲聊开始了。

和我们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张其佐的家非常有情调,也很舒适,甚至还有一个带壁炉的家庭小酒吧。“搞学术的不见得都得过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我在家平时除了研究就很喜欢来这坐坐,听听音乐,看看喜欢的文学和历史著作。”张其佐笑着说。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结束时,张其佐博士表示:“我从经济学研究中体会到了别人难以体会的快乐和幸福,可以说我热爱经济学研究,痴迷地从中发现充满未知和神秘的新大陆。我相信,中国的经济学家总有走向世界的一天。”

这也道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愿。

■焦点人物

第五代经济学家代表———张其佐

被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称为“第五代经济学家代表”的张其佐走上经济学研究道路其实很偶然。出身于渠县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的张其佐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上学后就自己挑煤卖了当学费。14岁那年,喜欢文学的张其佐就在《红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那时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巴金那样伟大的作家。但看到家乡农民那样贫穷,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张其佐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他立志学习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念头促使他转变了人生理想。

此后张其佐的人生就和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到西南财大读完了博士,并由刘国光和萧灼基推荐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转轨和制度经济学。张其佐博士现为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他先后在英国《经济学家》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专著3部。1991年,年仅29岁的张其佐被列入成都市政府科技顾问团名单,由28个院士、大学校长、学者组成的顾问中,当时他是惟一一个50岁以下且没有任何职称的。

张其佐是国内第一个在学术界提出“欧元先弱后强”走势理论的学者。他于1992年发表在《经济日报》上的《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文也是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研究入关的学术论文,全国报刊纷纷转载。2000年,张其佐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在国内首次提出克林顿经济学及制度创新理论,引起学术界关注。

■新闻资料

百年诺贝尔奖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立下遗嘱:将全部财产(900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多亿美元)作为设立诺贝尔奖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奖项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奖五项。1968年起,增设经济学奖。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基金会举行了第一次颁奖仪式。此后,几乎每年颁发一次。由于按规定,每年要从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没有发出的奖金也并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数目越来越大。据预计,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将超过百万美元。(华西都市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