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的一名高中生破解了世界交通难题,但对于即将迎来的高考却无胜算――
4月15日至24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中,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三(8)班学生潘立群发明的“一种可解决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获得“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并受到丹麦王子的接见。5月11日,刚刚返回济南的潘立群立刻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面对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潘立群的父亲潘波的脸上没有任何喜色,原因是儿子的高考并没有胜算。 小发明获得国际大奖
丹麦教授连说3个“Very Good”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立群了解到全国有近6500万的色觉障碍人员,这些人面临着无法识别交通信号灯的困惑。当时,他就想:能否发明一种让色障者也能够识别的交通信号灯呢?进入高二时,学校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他开始把想法付诸实践,他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还经常到马路上观察信号灯闪烁的规律。
尽管创意很好,但实现起来却很难,原因在于要实现创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符合各国信号灯的使用惯例;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不能增加生产成本;既不能影响大多数人的使用,同时又能满足色障者的识别需要;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并具备推广价值。面对这样的技术难度,潘立群刻苦钻研,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即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图形“×”,在黄灯中加入图形“-”,绿灯保持不变。2005年10月21日,他将自己的发明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
该发明专利项目参加了今年的济南市和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一等奖。不久前,该发明在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了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被授予“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丹麦的一位大学教授对该项发明连说了3个“Very Good”。
父亲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高考后,他可能成为社会流浪者”
面对儿子取得的荣誉,父亲潘波的脸上没有任何喜悦之色。他用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酸楚!在同笔者交谈的过程中,这位46岁的汉子因为看不到儿子的“前途”而流下了无奈的泪水。
潘波说,直到今天,他还认为儿子是“不务正业”。儿子当年是以576分的成绩考入山师附中的,这个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与优秀学生的成绩只有几十分的差距。他认为,如果高中3年儿子能够把心思全部扑在学习上,肯定能够把成绩赶上去。但现在,儿子的成绩在班里排到40多名,他觉得儿子很难考上大学。他甚至说:“虽然今天他得到了荣誉,被很多媒体关注,但等到高考结束,他很可能就成为一个社会流浪者。”
成绩排名倒退十几位
“为了发明,我宁愿后退1万名”
潘立群的指导老师、山师附中高级教师刘玉修介绍,潘立群的发明已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这有可能让潘立群在今年的高考中享受加20分的待遇,但这需要有关部门的批准。他还说,这项发明有望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这能够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可是全国的比赛时间是今年8月,潘立群已没有希望指望这个进入大学。
为了发明,潘立群的成绩从全班的30名降到40多名,但他却毫无悔意。“如果你有两个选择,一是上哈佛大学,一是发明电灯泡,你会选择哪一个?我会选择发明电灯泡,因为这是一项对全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果能让全社会受益,我宁愿后退1万名!”潘立群说。
但他也表示,自己非常想上大学,尤其是想到香港的大学去读书。
专家积极肯定
“可能会在某些路口安装试验”
在潘立群去丹麦参加展评之前,济南市公安交通科学研究所就对这项发明进行了测试,并给予积极肯定,出具了有关证明材料。该所所长田夫说:“这确实是一个突破,是一项很实用的发明。”据田夫介绍,现在济南市的色障者约20万至25万,这部分人不能开车,连过马路都比较困难。现在一般的残疾人都能考驾驶执照,但色盲色弱的人却不能考,而潘立群的专利则可能使这一现象成为历史。
田夫说,潘立群的发明可能会在济南的某些路口安装试验,但需要前期做大量的宣传,引导大家了解它。(袁家照) 来源:华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