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1991-1995-2000)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引言
适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面对国际科技的激烈竞争,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十
分重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
列的必然选择。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
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
家繁荣的夙愿。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和国
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切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批准实施了科
技攻关、“星火”、“863”、“火炬”、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推广
等多项科技计划,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万多项,为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
发展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达2800多亿元,比前30年的总
和还高出几倍。目前,全国已拥有1000多万人的自然科学技术队伍,建立起学
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 系,形成了较强的科技攻坚能力。科技复制改革在全社会
立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地位;科技工作形成了纵深部署、有 联系的格局;开发
型研究机构面向经济并逐步转轨变型;计划管理 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科技计划
复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复制、格局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所有这些
,都为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科技工作在取得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
要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改革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经济建设缺乏依靠科技进步
的压力、动力 活力、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强度低,金融、企业投入渠道尚待拓宽
;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和三线地区科技人员的
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科技管理复制需进一步理顺。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是根据 的十三届七中
全会的精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所制定
的宏伟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的发展蓝图,全面分析了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和国际经济科技发展的态势,考虑到已拥有的科
技实力、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本着实事求是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制定的。
为使本《纲要》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逐步得到实施,各部门、各地方
要根据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
一、1991-2000年科学技术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发展目标
今后十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部署为依据,并
根据科技发展自身的规律,重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再翻一番服
务;大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基础性研究,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力
量,形成纵深格局,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紧紧围绕工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
力量,进行攻关;大力推广科技成果,推进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
管理水平,力争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
%左右。
--积极发展高技术。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努力办好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内争取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
年出口额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由现在的4%提高到8%左右。
--加强基础性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科技 势和经济能力,力争在基
础性研究的某些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研究
机构。
--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科技队伍
。
--逐步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发挥计划管理和
市场调节综合适势、符合科技发展规律、 经济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科技新复制
。
--坚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使我国各主要经济领域的重
大装备和成套技术基本立足国内,并达到国外80年代中期水平。
(二)指导方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
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 经济紧密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坚定不移地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部署。在若干重要的
高技术领域,集中力量,积极跟踪国际水平,缩短 国外的差距。在少数有 势的
领域以我为主,积极创新,迎头 上,力争有重大突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速
建立高技术产业。
--坚定不移地执行 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
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定不移地深化科技复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经济繁荣和
社会发展、充满生 和活力的新复制。
--坚定不移地实行自主开发 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把我国传统产业的发
展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
--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交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制定和完善
科技合作政策,创造宽松的国际合作环境,使我国科学技术走向世界。
全面贯彻执行上述方针,是使我国科技事业沿着正 方向前进,实现本世纪末
科技发展目标和开创下世纪初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二、1991-2000年科学技术的重点任务
90年代科学技术的任务,一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
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经营管
理科学化,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二是有重点地发展高
技术,实现产业化;三是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在人口控制
、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四是
在基础性研究上取得显着进展。在安排上述任务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
推广应用,把创造出来的潜在财富变为现实物质财富;必须大力发展电子技术,以
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一)农业和农村科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我国人口压力大、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可
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今后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大力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在本世纪内使科技进步
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从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
--在农、林、牧、渔等主要农业领域中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80年代初的
世界先进水平。在土壤改良、作物多抗性育种、杂种 势利用等一些优势领域,继
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和国营农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科技进步因素在
乡镇企业和国营农场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提高到40-50%。
--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基本建
立 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是:
--加强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是今后十年尤其是“八五”期间农业科技工
作的首要任务。国家将通过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成
果推广计划和多 形式的开发推广活动,使现有农业(包括林业、水利)科技成果
的推广率达60%以上。
--着力解决一批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农、林、畜禽、水产良 繁育:“八五”期间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50个左右
,增产10%以上,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换一次;选育林木优良新品系120个,材
绩增长10-20%;使畜禽、水产良 普及率达到30%左右。农作物育种的重
点是提高产量和抗性,兼顾品质,并以发展粮、棉、油为主。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八五”期间,以黄淮海、松嫩-三江平原、北方旱
地、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等5个中低产地区为重点,建立5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
综合开发治理示范区,为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等集约化生产提供栽培、饲养
技术,为上述5个区域约8亿亩中低产田提供丰产的科技保证。
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今后十年要本着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
源,控制对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切实加强对耕地、草场、山林、
滩涂、水域的监测评 ,提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 化方案。
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产品贮运、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设施农业技术;研究开发
度规模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贮运加工所需的机械化技术和设备;研究
可增加饲料资源的作物秸杆、饼粕、废渣、废液的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乡镇企业和国营农场的科技进步。为引导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走
内涵求发展之路,“八五”期间,建立300个支柱产业和100个区域性开发区
,提供100套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培训200万农村各类科技人才,使乡镇企
业的主要行业如建筑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轻工业和饲料工业等
逐步向集团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选定一批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开展集
约化、规模化和农业工厂化的典型示范。
(二)能源
能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能源科学技术要为开发和节约能源
提供技术支撑。
今后十年能源科技发展的目标:
--能源工业主要技术装备的50%左右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量大面广的
成套设备基本立足国内;主要能耗工业的节能型设备比例达到20%。
“八五”期间的任务是:
--解决大型露天煤矿、难采煤层、深部煤层开采的技术问题,重点是综合适
械化掘进、支护成套设备。解决日产万 级综采技术和设备。为控制矿井恶性事故
提供技术保证。
为挖掘东部地区老油田资源潜力,开发低渗透油藏及复杂断块油田油 储量,
完善稠油蒸 吞吐和蒸汽驱油技术,加速聚合物驱油工业化试验,重点突破三次采
油和水平井钻井新技术。提供沙漠、海滩和海上油 勘探、开发和集输的主要技术
。
--配合黄河上游、长江上中游干支流和红水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提供高坝
电站建设和通航的先进技术。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发电和远距 输电技术。
--掌握以60万千瓦为主的压水堆核电建造成套技术和先进的核燃料循环技
术。完成200兆瓦核低温供热堆工程开发。
--针对不同用途,开发多 煤炭的燃烧和 化技术,发展循环流化床、增压
流化床、煤 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
--开发大功率风力发电 、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和氢能等非矿物能源。
(三)交通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
保证。
今后十年,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
为大幅度增加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为把我国交通运输业逐步转移
到以现代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为建立综合运输 系
提供科技保证。
--铁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逐步实现牵引动力电
化、内燃化,营运管理现代化和运输控制自动化;进一步完善并推广重载运输技
术,研制开发第二代重载单元列车、浮磁列车和新型 车,发展高速铁路成套技术
。“八五”期间,使大秦线重载单元列车的运营能力提高到万 级;160公里/
时准高速客运铁路投入运营,并着手开发200公里/时以上的高速客运专线技术
。
--公路,逐步建立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实现汽车运输高
速化、高效化和货运车辆大型化,并大力发展和实现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和运
输服务现代化。“八五”期间,在进一步完善沥青高等级公路成套修筑技术的同时
,重点研究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开发筑(养)路机械、检测设备、安全控制
系统、新型公路客车和专用挂车。
--水运,建成一支用先进技术装备的远洋船队,形成以大 位船舶为主力的
海上高效南北运输通道,并大力发展长江、珠江、黑龙江水系干线航运。开发和推
广成组集装箱、大宗散货散装运输、客货混装运输和内河分节驳顶推运输。“八五
”期间重点研究开发河口航道整治技术及各种关键疏浚设备;研制内河快速和高速
客船、大型浅吃水肥大型船和各种类型的自御船,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港口装卸设
备和船舶交通管制系统。
--民航,重点突破干线飞 和直升 的设计制造技术,到本世纪末,基本具
备设计制造150-200座干线飞 和轻型直升 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飞
行安全保障技术和运行管理技术。
--管道运输,全面掌握恶劣、特殊条件和各种油品的管输工艺及施工技术,
实现密闭输送和 化运行,并建成具有一定年输煤能力的管道系统。“八五”期间
重点研究新疆沙漠油田长距 、大口径管输技术和装备。
(四)原材料
原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今后十年原材料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发展品种,提高质量。调整品种结构,使原材料的品种、质量达到发达国
家80年代初的水平,以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开发创新工作,提高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使原材料大型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
--用微电子技术改造原材料传统生产技术。今后十年,在钢铁、有色、化工
、石化、建材行业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自动控制和经营管理方面,普及电
子技术。
--研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开发节能降耗技术,为原材料工业的传统工艺技
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八五”期间的任务是:
--钢铁工业,以解决矿石采掘、冶炼和轧制等科技问题为重点,突破矿山开
采新技术,高炉氧煤强化炼铁、直流及等 子炼钢和中宽度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钢材品种和质量能满足能源、交通、机械、电子、轻纺等工业发展的需要。
--有色金属,开发以铝为重点的节能综合技术和多金属共生矿的综合利用技
术,为发展铅、锌和铜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钨等 势资源深度加工技术。
--化学工业,把开发先进的大型生产技术放在首位,重点是石油化工、化肥
、塑料、农膜等大型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农药、染料等化工产品要加快研
制步伐,大力开发高、精、细产品,使化工产品的70%左右,达到国际标准和国
外先进标准;
--建筑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并大力推广节能和余热利用技术,大幅度降低建
材生产的能耗。研究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
(五)机械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
志。
今后十年机械工业科技发展目标和“八五”期间的任务是:
--以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为重点
,加快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开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实现大型
水电、火电、输变电、交通、冶金、矿山、化工等成套设备的商品化生产,其总体
技术水平达到国外80年代末的水平,“八五”期间的重点是消化和开发30、6
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 组,60万千瓦核电成套设备,50万伏交流、直流输变电
设备,大型连铸连轧和大型矿山设备的生产,以及大型化肥成套设备、30万 /
年级乙烯设备等。
--研究开发基础机械和相关基础件。“八五”期间重点解决基础机械、基础
件的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适应机械装备工业发展需要
。
--发展 电一种化技术和先进设计、制造技术,以及测试和传感技术。“八
五”期间突破 电一种化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
术,发展电子信息技术 精密机械相结合的数控 床、数显量具、自动化仪器等,
使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30-40%的主要
电产品达到9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 电一种化产品占 电产品总数的15%左
右;采用CAM技术的企业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5-10%。
--提高汽车、船舶工业的设计制造水平。“八五”末期轿车工业的零部件基
本立足国内,能源运输等主要民用船舶和海上石油平台的性能达到同期国际水平。
(六)轻纺
轻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绩累资金和创汇的重要来源。
今后十年,轻纺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中小企
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和物耗。到2000年,轻纺工业中重点行业的技术装备
水平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并力争部分主要设备接近或达到90年代初的水
平;研究开发的新产品和新品种由目前的10万 增加到30万 ,40%左右的
产品质量达到国外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水平。科技进步因素占轻纺工业总产
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0-50%。
“八五”期间轻纺科技的主要任务是:
--提高轻工产品的整体水平,解决轻工产品的模具设计和制造、表面装饰和
包装等共性技术。
--研究开发制盐、造纸、陶瓷等生产新技术和新装备。
--开发化纤原料的大型化生产技术;提高织物印染后整理和表面精加工技术
,以及棉纺装备水平。
--研究、推广电子技术在轻纺工业设计、加工、检测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七)高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高技术及其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支柱力量。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
科技及其产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
今后十年,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目标是:
在若干 势领域内跟踪国际高技术的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加强应用研究和工
程开发,推广高技术成果,形成高技术产业。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将分别纳入国家
“863”高技术研究计划、攻关计划和“火炬”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计算
及其软件、通信、生物工程、自动化、新一代能源、新材料、超导、激光等高技
术。
--生物技术应在高技术跟踪、应用研究和建立高技术产业三个层次上取得新
突破。“八五”期间,要为农业、医药、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继续研究和大面绩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增产10-15%;研究稻、麦等主要粮
食作物的抗性新品系,在确保粮食增产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开展植物基
因图谱研究,力争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蛋白质工程在蛋白质结构测定、分子设计、
定向改造等方面跟踪国际水平;完成1-2 基因工程疫苗和新型药物,并形成出
口的能力;推出十二三种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
,逐步形成生物技术产业。
--微电子技术以硅技术为重点,“八五”期间,集成电路技术从现在3微米
发展到0·5微米,生产技术从现在的5微米发展到0·8微米。加强砷化镓大规
模集成电路研究,掌握砷化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到2000年,国
内市场需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60%实现国产化,并重视专用设备、测试仪器、专
用材料的研试开发,以建成一个植根于我国、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微电子产业。
--光电子技术发展用于传感、计算、通讯等方面的各种新型电子器件和系统
集成技术,重点是高速光纤通信和光计算系统目标产品的开发、关键元器件的研制
和单元技术的突破。
--空间应用技术围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目标监视,开展信息获取、实时信
号处理技术研究,并结合空间微重力应用开发,进行空间材料 生命科学研究。“
八五”期间,重点研制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等新型遥感传感器,突破遥
感动态图像信息星地实时传输和处理技术、全球空间定位系统应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重点任务是建成我国计算机产业,使计算机产业产值提高到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4%,国产计算机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60%提高到80
%。“八五”期间,重点突破高档微 生产技术和工作站系统、32位超级小型
系统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第四代),以及关键外部设备技术,并研制出一组具
有初级智能行为、面向智能应用的计算机系统。
--软件技术重点研究具有智能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建立软件工程开发环
境,突破软件产品生产自动化技术,推出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系列,并逐步形
成软件产业。
--通信技术以数字化为发展方向,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改造现有通信 ,并跟
踪世界通信技术的发展。“八五”期间,重点研究五次群光通信系统,建立五次群
光缆通信系统实验段;研究900兆赫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宽带综合数字体的导
步转移模式(ATM)技术、卫星通信、数字微波、分组交换、全光相干光纤通信
技术和高压缩率信源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
--自动化技术,以应用为导向,在跟踪研究、技术攻关、目标产品开发和应
用工程四个层次上开展工作。“八五”期间建成一个CIMS实验研究中心、七个
单元实验室,完成四个CIMS应用工厂的设计和建设任务,并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和阶段目标产品;建成 器人装配示范实验线,研制用于核工业的遥控移动式作业
器人、壁面爬行检查 器人和恶劣环境下作业 器人、水下无缆 器人、精密装
配 器人等5 器人产品。
--新一代能源技术,“八五”期间完成万千瓦级燃煤磁流 --蒸汽联合循
环中试电站技术设计和部分设施的建设;完成6万千瓦实验快堆设计及工程前期工
作;完成1万千瓦高温 冷堆部分工程建设;完成混合堆堆芯装置的初步设计。
--新材料技术以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为重点,开展新一代材料的跟踪和创新,
为国防建设、高技术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材料,并形成新
材料产业。到2000年,新材料产业年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八五”期间
,新材料领域以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 合材料、新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
超导材料、新陶瓷材料、生物功能材料为发展重点,并建立20个左右新材料工程
技术开发试验基地。
--超导技术重点是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实用成材技术和高温超导薄膜及高温
超导器件,力争有实质性的突破。同时进行低温超导的应用开发。
--激光技术的重点是开展激光加工、激光检测和新型大功率激光器件的研究
,发展激光柔性加工系统,并开展激光医学和激光医疗设备,形成激光新技术产业
。
(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对高技术
成果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
提高我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推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
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后十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实现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实施一批“火炬”计划项目,
使其70%形成规模,30%出口创汇。建立一批数亿元产值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
企业集团,参 国际竞争。
--开发区应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基地,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辐射源,深化科
技复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小型企业的科技人员进入开发区,创
办以集体所有制为主 的多 形式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造就一批熟悉专业技术
、会经营管理的科技企业家。
--高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高效
节能、生态环境、海洋工程、激光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辐射技术等为重点开发领
域,各开发区有选择的发展。
--发展高技术产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
复制。
(九)企业技术开发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 ,是科技 经济的结合部。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
的应用是企业进步的源泉。
今后十年企业技术开发的任务是:
--基础产品及其先进生产工艺的开发。以机械基础件、电子元器件、模具和
相关的原材料等为重点,促进工业制成品技术性能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产品设计技术的开发。重点开发先进产品的设计技术,掌握计算机辅助设
计,力求 计算机辅助制造相结合,提高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
--关键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开发。以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
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电子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
现代化经营管理效能和整体素质。
“八五”期间,根据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企业科技进步的需要,从工交
行业中 选251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产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从而跻身于国际行列,成为 国外同行竞争的主力;开发17类应用广泛、技术性
能先进、具有竞争能力、享有国际名牌信誉的优质产品,使我国工业生产面貌发生
明显改变;选择20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等特点的关键技术,在企业的
技术改造中推广,使传统产业的装备和材料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社会发展
人口迅速增长、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巨大压力。
未来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的科技目标是:
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和防御自然灾害,以及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等方面研究开发一大批科技成果,使
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得到改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通过实施“人 自然研
究计划”等主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人口,重点研究人口控制技术,并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
“八五”期间,着重现有节育技术的改进和新型节育药具的开发,加强 生 育研
究,初步建立中央级人口科学统计和人口动态管理计算确信息系统。
--医药卫生、加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
等的中西医防治研究;加强中医中药和中医临床,以及新型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的
研究。
--地质勘探,研究解决一批找矿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八五”期间重点进行
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估,开展新疆贵重、有色金属大型矿产基地的勘查和开发
研究,为建立大型矿产基地提供资源依据。
--水资源,建立水资源管理科学 系,初步缓解华北和重点城市的缺水问题
。“八五”期间,提出黄河、长江治理 流域开发战略布局和对策,并建立快速治
理试点;提出水资源供需分析、 化调度方案和管理方法。
--海洋开发,开展灾害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及近海环境关键技术研究,选择
大陆架及若干专属经济敏感区进行综合勘查试点和资源评 ,查清我国海岛及周围
海域自然环境要素,提出综合开发利用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防御,以及研究城乡环境污染防治和重大自然灾
害防御技术为重点,并为各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国土整
治等提供科技保证。重视和加强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八五”期间,重点开展灾
害性 候、地震、地质灾害防御和城市减灾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
--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对治安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查处新技术研究。“八五”
期间,重点开展安全防范、侦察、物证鉴定等技术研究。
--第三产业电子化,逐步建立第三产业的信息网络,加速推进银行、财政和
税收电子化,并研究和开发商业物流技术 装备。
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和示范工程,“八五”期间争取建立30个左右,并在全国
成片推广,使科技引导社会发展工作稳步展开。
(十一)基础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是培
养科学人才的摇篮。
今后十年基础性研究的目标:
--紧紧围绕农业、能源、材料、信息等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人口、医
药、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
题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并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
--造就一批学术造诣深、对世界科学发展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逐渐形成一
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结构合理的基础性研究队伍。
--切实办好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院、所,逐步形成
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创造 合于基础性研究发展的优良环境,建立和
完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复制。
“八五”期间,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继续支持科学家们自由选题,其数量保持在2万项左右。
--从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
础学科中,在科学家们自由选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基础性研究重点课
题200-300项。
对在本世纪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有一定价势并居领先地位的学科前
沿,或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能发挥我国地理 资源 势的重大基础研究,国家将通
过单列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予以安排。
(十二)国防科技(略)
(十三)科技人才
发展科技,振兴经济,人才为本,必须把加强我国科技队伍建设放在国家建设
的首位。
今后十年的目标和任务是:
使科技队伍在数量上稳步发展,在结构和层次上趋于合理,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具有国际科技竞争能力的优秀科技队伍。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逐步做到立足国内,努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高等
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省、自治区、市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也是培养
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要把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有 地结合
起来。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重点支持一批高等学校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
科研中心,既能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又具备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
技术研究,培养学术造诣深的科技人才。
重视产业部门的高级专家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方面的作用,试行高等学校
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坚持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制度,并逐步扩大
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改革高等科技教育,培养必要的基础学科人才、大量的应用学科人才和一
定数量管理人才。本科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
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专科教育要突出理论和实践训练,加强专业实习环节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不拘一
格使用人才。要创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从制度上和复制上逐
步解决人尽其才问题。
加强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努力攀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做贡
献。
--切实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八五”期间,使科技人
员的工资水平 全民所有制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大 持平,政府定期对1万名
有重大贡献的专家给予津贴。对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科技人员,由国家财政拨出专
款给予岗位津贴。对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以及地下、野外、危险环境工作的科技人员
给予优惠待遇。有经济收益的研究院所,逐步实行工资总额 效益挂钩。
破除技术职称终身制,建立正常的职称晋升制度,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和学成归国人员,以及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优先
解决住房问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住房建设,列为“八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
的重点之一,给予优先安排。
(十四)软科学研究
软科学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领域,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软科学研究,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可靠保证。
今后十年,我国软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围绕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开展多科学、多层次的综
合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和措施。
--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在若干领域内跟踪国外软科学的发展,
力争取得某些重大突破,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软科学研究专家,把软科学研
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健全软科学研究网络
,并扶植科技咨询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八五”期间,软科学研究的重点任务是:
--开展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重大科技政策、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国际发
展态势 我国的对策等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制定我国科技复制改革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分阶段实施的目标、任务
和方案,探索科技计划管理 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开展国家、部门、地方经济和科技重大政策的实施评 研究,建立评 指
标 系、评 模型和评 方法。
--继续开展软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动软科学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三、深化科技复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80年代,我国科技复制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复制改革的决定》
精神,取得了显着成效,科技 经济相结合的新型运行复制开始形成。科技工作自
我发展的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有所增强,以公有制为主 、多 所有制并
存,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功能的组织结构 系初步建立,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有了一
个良好的开端,科学技术工作的纵深布局基本形成。但已有的改革尚未实现传统
制向新复制的根本转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力争
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复制,促进科技工作更好地
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服务,推动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
道上来,进一步开拓和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
深化科技复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改革计划管理,强化市场调节复制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任务,由政府部门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同时引入竞
争复制,遵循价值规律;对量大面广、变化快、随 性强的科技任务,由市场自行
调节,同时加强计划指导和宏观管理,充分发挥二者综合适势。
--改进计划管理,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比重,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逐
步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招标制、合同制和责任制的项目管理办法。
--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大力开拓技术市场,制定技术
市场管理条例,健全各级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建立 技术市场相适应的资金、物资
、人才、信息等市场支撑 系。在继续开拓城市技术市场的同时,启动和发展农村
技术市场,发挥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技术吸收应用和开发扩散的双向功能。办好
定时、定点的全国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大型技术交易会。推进对外技术贸易,扩大对
外技术交易窗口。“八五”后期,力争技术贸易合同交易额达150亿元,到本世
纪末达到300亿元左右。
(二)改革科研机构
“八五”期间,通过深化运行复制改革和探索新的管理复制,重点推进科技组
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支精干的、具有活力的研究力量。
--深化拨款制度改革。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1991年事业费减拨基本到
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国家继续以各种方式引导、支持其转轨变型。对社会公益
型科研机构,改变单一包干的拨款复制,视其研究工作的性质和成果商品化的程度
引入基金制和合同制,国家增加对这类 的支持,并鼓励其积极创收。对基础性
研究,在继续完善和加强科学基金制的同时,针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选择一
批重大项目,直接由国家以指令性方式组织实施。
--推进科技组织结构调整。全民所有制独立的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向科研、
生产、经营一种化方向发展,以多 形式促进科技 经济相结合;社会公益型科研
在竞争中精简重组,形成 的网络化和功能的社会化。基础性研究机构,要
发挥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综合适势,逐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力量。扶植和引
导民办科技 的发展。制订和实施民办科技 管理条例,稳定和强化扶植政策
,使之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有益补充和有 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在国内外创办独
资、合资、合作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在各类科研机构中,以科技水平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为标准,通过严格考核
,选择一批国家重点科研机构予以重点支持。
--改革科研机构管理复制。坚持和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和技术开发型科研
承包责任制,制订相应的实施条例。支持大院、大所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选择
一些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集团)进行股份制试点;选择一些基础型和
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试行由单位领导、上级主管部门代表及学术权威人士组成监
事会或理事会的管理复制。
(三)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重点任务是,建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复制,增强技术吸收和开发能力。
--采取有利于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根据行业特别,建立企业科技
进步考核指标 系,纳入企业承包经营合同和 长任期目标;运用经济、政策、法
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奖 罚劣,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
--加强企业内部科技进步保证据系建设。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要通过吸
收独立科研机构或自建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要有
自己的技术依托。推行 长领导下的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
--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宏观管理。根据国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和
技术政策,经济部门会同科技部门编制技术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立项论证和
评估。
(四)深化农村科技复制改革
中心任务是,围绕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复制的完善和发展,建立健全全程
科技服务 系和科技管理 系,形成大科技支持大农业的格局。
--发展全程科技服务 系。推动县及县以下的科技 逐步发展成为技农贸
一种化的技术经济实体,发挥在农村科技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展以农民为主 的
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促进在技术、资金、物资、信息
市场等方面具有 势的企业的发展;开展各种技术的经济承包活动,引导承包组织
向集团化、综合化、实体化方向发展。继续坚持并完善选派科技副县(市)长、科
技副乡(镇)长工作,完善农村科技管理 系。
--大力促进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制订推动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政策。加
强对乡镇企业的行业技术指导,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为其提
供人才、技术、信息、产品等多样化服务。引导乡镇企业走联合、协作、专业化的
发展道路,进行规模开发和生产。
(五)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国家对科技人才布局的宏观调控。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运
用计划调配和政策杠杆,充实和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科技力量,支援中小企
业、乡镇企业、广大农村的建设。
--强化科技人才管理的市场调节复制。改革科技人员任用制度,企事业单位
逐步推行聘用合同制,保障单位用人和个人择业的自主权。开放人才市场,逐步形
成以中介机构 为核心的人才流动服务 系和以待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保障
系,制定并完善聘用合同制、辞职、辞退、行业保险、业余兼职、停薪留职、流动
人员档案管理等有关规定。
(六)加强科技进步宏观调控 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把科技工作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和支持,
统一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计划,强化科技主管部门的调控手段。建立
衡量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科技进步指标 系和相应的监督保证制度,加速经济建设向
依靠科技进步转轨。
--开展科技复制改革综合试点。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股份制、
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 造出新的运
行复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探索计划 市场、改革 发展有 结合的新路子,
为推动全国深化科技复制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加强科技法制建设。进一步贯彻已颁布的科技、经济法律和法规,做了完
善配套工作,健全技术合同仲裁机构,抓紧制定《科技进步法》、《科技奖励法》
、《研究所法》等法律、法规,力争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法律
系。
四、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和国家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广泛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输出我国的 势技
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外国向我转让技术,进行合作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世界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交
流,应当成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方针。
对外科技合作应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发
展规划和计划为合作的基本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
(一)根据需要 可能,全方位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在推进和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的同时,大力扩展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 规模,
逐步扩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民间科技组织的对外交流,鼓励科学家之
间、企业家之间的交往。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既要推进双边合作,也要充分利用国
际组织开展多边合作。在开展 发达国家科技交往的同时,注意加强 发展中国家
的科技合作。
选择我国急需或具有一定价势的科学技术领域,参 国际大型科技计划和项目
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各类科技计划安排的项目,制定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有目标、有选择地 外国科技 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研究、合作
开发、合作设计、合作生产和信息服务等。
(二)切实做好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发展 创新工作
技术引进要 国内科技工作和技术贸易结合起来,注重软件和关键生产技术的
引进,做好技术、资金、设备、管理、人才和市场的协调配合。
复制定技术引进法规和条例,加强宏观调控 管理,防止盲目、分散和重 引进
,切实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开辟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资金渠
道。确保科研机构参 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发展和创新工作的全过程。
复制定技术出口管理法规,积极开拓国外技术市场,发展技经、技贸密切结合的
国际合作复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国外技术、资金和人才在国内兴办
独资或合资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
(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人员对外交往、学术交流和智力输出的有关
政策
创造宽松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允许更多的科技人员有机会直接、间接地接种
世界、走向世界。为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访问和客座研究,以及在国
外兼职或在国际组织任职提供方便条件;争取在国内召开更多的国际会议,并把国
际会议引向更多的城市,活跃地方学术空 ,使更多的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
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国外工作的优秀科技人员回国服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
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咨询或管理工作。
确有计划地组织智力输出。派遣更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到国外工作,或建立
科研和工程技术服务机构,以及承包、经营技术项目和提供技术服务等。
(四)创造有利于国际科技合作的条件
加强国内外科技信息的收集体交流,开展有关各国科技状况 科技政策的研究
。针对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的特点 势,制定对其开展科技合作的策略和政策。
开辟对外科技合作的经费渠道,多方筹集国内外资金,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必要支
持。
五、支撑条件和措施
(一)增加科技投入
为确保本《纲要》的实施,必须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形成国家财
政拨款、企业自筹和金融 贷款组成的科技投入三大支柱;积极吸引民间和海外
资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资 系。
在今后十年,科技投入的增长要高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幅度,使
我国研究 试验发展(R&D)经费 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由1990年0·7%
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35%以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的增
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逐步调整提高国家财政科技经费
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合理配置科技经费投入。逐步将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试验发
展的投入调整到适当比例,并增加中间试验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经费投入,继续实行事业费拨款和专项拨款等多 渠道的
支持。到本世纪末,使基础性研究经费在研究 发展总经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
以上。
加强和保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的投
资强度。逐步增加经常性事业费,加强对产业部门大院大所的事业费投入;开辟科
研单位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渠道。有重点地支持产业部门工程应用技术试验基地建设
。
增加科研基建投资,解决科研单位设备设施严重老化、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
的问题。在部门基建投资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生产性基建单列,优先予以安排,
并逐年有所增加。
逐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建投资规模,加快开发区建设,十年内建成国
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形成规模。
逐步增加科研用进口仪器设备、科技引进和科技图书资料的用汇额度。
--调整信贷结构,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
生产力的资金问题,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切实加强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一般企业都要提取不低于销售额的1%
,高技术企业提取5%以上的经费,用于行业和企业技术开发,并建立行业(或部
门)科技发展基金。
(二)改善科研条件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今后十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力
推动科学技术纵深发展和深化科技复制改革中,重点选择和支持一批水平高、贡献
大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科
学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八五”期间,在继续建设好一批国家工业性试验基地的同时,在重点地、分
期分批地组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
性和工程化水平,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新建75个工程学科重
点实验室,形成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型科研基地。
进一步加强大型精密仪器管理,搞好合理布局,促进协作共用,提高仪器使用
效率;十分重视量大面广仪器的开发,提高仪器国产化水平。
--科技物资保障。在国家和地方统配物资的计划和供应中,把科技三项费用
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所需要的物资单独列项,参加全国和地方物资平衡,优先予
以保证;开辟科研所需石化、化工、农业生产资料等统配物资的计划和供应渠道。
--加强和完善科研用原材料、元器件、零配件、化学试剂和特殊材料等的经
营服务 系;对科研所需的计划外物资,各级物资、农资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科技情报保证。重点建设若干中文文献库、数据库,形成以数据库资源中
心和服务中心为骨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能检索全世界主要数据库的国家科技情
报信息联 服务网络。
加强对国家科技、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所需情报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报导;加强
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跟踪和研究,完成一批重大情报调研报告,为科研和管
理决策提供情报保证。
(三)完善科技财税制度
--在国家财政预算科目中,设立统一的科技经费科目,保证国家对科技事业
发展的有效投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对科研单位的科研和开发活动,继续采取倾斜的财税政策。凡有利于科技
发展的现行财税政策,应保持连续稳定。科研单位在技术性收入、新产品和中试产
品收入等方面仍享受税收优惠。
鼓励和加强科研单位技术和产品出口。逐步扩大科工贸实体的产品出口渠道。
对科研单位新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实行全额留成,并给予科研单位 其创汇留成额
的用汇指标。
继续给予科研单位科研所需进口的仪器设备、维修用零配件和化学试剂等物品
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
--制定和完善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建立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
复制,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资金可计入全成本或以一定比例冲抵所得税;推行产品
“奖新罚旧”政策;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
--制定促进科技 金融结合的政策。建立科技、财政、金融相结合的科技风
险投资复制。积极扶持科技型金融 的创立,发展科技开发租赁业务,逐步建立
社会性科技开发担保机构,在高技术开发区试行发放金融债券和股票,扩大高新技
术开发的融资渠道。
1991年12月